“綠色礦山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力爭通過5年努力,基本扭轉傳統粗放浪費的礦業整體形象,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發展新模式和新格局。”
日前,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進程,力爭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發展新模式。

綠色礦山建設三大建設目標
一是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到要求。樹立千家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型綠色礦山典范,實施百個綠色勘查項目示范,建設50個以上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形成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新制度。
二是構建礦業發展方式轉變新途徑。創新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和礦業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加快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升級換代,加大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大力推進礦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耕地保護,引導形成有效的礦業投資等。
三是建立綠色礦業發展工作新機制。研究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企業主建、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的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體系,健全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完善配套激勵政策體系,構建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
各省市積極響應
《內蒙古自治區綠色礦山建設方案》確定的目標,2018年底前,新建礦山要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生產礦山要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加快改造升級,限期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到2020年,全區礦山總體達到綠色礦山建設基本條件標準。在綠色礦山數量方面,2018年底前,完成35個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2020年底前,完成300個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建設。到2025年,全部礦山達到國家或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不符合綠色礦山標準的礦山企業逐步退出市場。
《青海省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格爾木市、都蘭縣、大柴旦3個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和大中型礦山力爭2020年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到2020年全省綠色礦山比例達到15%,2025年達到50%,2030年所有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
《陜西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了綠色礦山建設目標,并提出到2020年,要建設2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樹立10個綠色礦山典范,建成100個綠色示范礦山,推進提升1000個礦山綠色建設水平,基本建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山發展模式。
《河北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實施意見》制訂了綠色礦山的建設目標: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一批示范礦山,建立較完善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用8年~10年時間初步構建起全省綠色礦山格局,大中型礦山基本達到省級綠色礦山標準,部分礦山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
浙江省已累計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綠色礦山415家,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23家、省級綠色礦山118家。根據2016年《浙江省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6-2020年)》,采礦權總量控制年度計劃,到2020年浙江省采礦權總量控制在1000個以內,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90%以上。
廣東省到2020年,全省建設250個綠色礦山、建設韶關市仁化縣和河源市連平縣2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基本建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標。
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
國土資源部公布的661家綠色礦山試點名單中,煤炭216家、黑色金屬96家、有色金屬107家、黃金76家、化工62家、石油13家、非金屬59家、其他特殊礦種(剛玉等)31家(圖1)。
由圖1看出,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中,數量最多的是煤炭,占比約33%;其次是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分別占比約16%和15%。這說明,在661家綠色礦山建設中,要突出關注煤炭礦山的綠色建設及發展。煤炭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對環境的擾動及影響較大,做好煤炭資源礦山綠色建設是做好綠色礦山建設的重點工作。與此同時,還要做好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的綠色礦山建設,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浪費。

▲ 圖1 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及占比情況圖
國家級礦產資源規劃的綠色礦山建設
為優化“十三五”時期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更好推動綠色發展,《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等進行了總體部署安排,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規劃提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加快發展綠色礦業,加快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綠色礦山建設,以政府組織、部門協作、企業主體、公眾參與、共同推進為原則,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在資源富集、管理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建設50個以上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綠色礦山建設
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國家級和省、市縣級同步啟動,同步編制,形成了四級聯動的良好局面。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是綠色礦山由點到面,整體推進的集中體現。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以行政區為單元,對國家級礦產資源規劃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進行了細化落實(表1、圖2)。

▲ 表1 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統計分布

▲圖2 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統計情況圖
由表1和圖2看出,除北京、天津、上海、海南、西藏外,其他26省份均提出了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湖南和新疆最多,分別為13個和11個;其次為四川、貴州、福建、河南、山西,數量分別為8個、8個、6個、6個、5個,7省份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占示范區總數的50%左右;其他省份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數量相對較少。這說明不同省份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理解和重視不同。

▲圖3 國家級綠色礦山與116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疊加示意圖
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中共細化落實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116個。由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與116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疊加示意圖(圖3)看出,綠色礦山建設主要以中東部為主,西部地區非常少,綠色礦山密集區也是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優選區域。綠色發展雖已成為“十三五”時期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主流。由于區域發展理念不同,對綠色礦山及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也不同,同時由于受地區差異問題影響,尤其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等,各區域發展和重視程度也會不同。
當前綠色礦山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綠色礦山建設布局區域發展不協調
在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中,西部地區占比不到33%,中東部地區占比54%以上。116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中,西部地區占比約40%,中東部地區占比52%以上。雖然不論是資源儲量還是資源潛力,西部地區均優于中東部地區。但是,由圖3可以看出,綠色礦山建設及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卻主要以中東部地區為主,西部地區很少,尤其是西藏,僅有2個綠色礦山試點。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西部地區需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將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心,將發展理念根植于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之中,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綠色礦山標準體系不健全
綠色礦山建設需要有配套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做支撐,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同,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不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同,需要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礦種、不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定不同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當前我國出臺了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主要從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9個方面做了規定。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也如此。當前,只有浙江湖州市出臺了地方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其他省市縣尚未有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綠色礦山標準出臺的快慢直接關系到綠色礦山建設的進展快慢。健全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是保障礦產資源綠色勘查、綠色開發、綠色利用的重要抓手。除國家、省、市縣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外,行業和企業還可以根據行業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出臺綠色礦山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等。
3.綠色礦山格局基本形成任重道遠
2017年5月,國土資源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力爭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發展新模式。綠色礦山格局的基本形成要以綠色礦山建設為基礎。從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來看,試點單位的綠色礦山建設參差不齊。2016年,國土資源部對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綠色礦山建設情況進行了評估。中東部地區以河北為例,12家試點單位只有9家達到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達標率為75%;西部地區達標率遠遠低于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綠色礦山建設進度也較為緩慢。距離2020年還有兩年多時間,要實現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