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科技大學和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承擔的“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消息傳來,讓冬日的河科大校園沸騰起來。
突破我國大型鑄鍛件制造瓶頸,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產品創造多個“世界之最”,河南科技大學教授魏世忠帶領的博士團隊,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加上2013年的“高釩高耐磨合金及復合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項目,該團隊和中信重工等單位合作,已兩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昨日,記者走進河南科技大學,了解該團隊背后的故事。
1 18年磨一劍,掌控重大裝備鑄鍛“獨門絕技”
時下正值隆冬,寒意襲人。在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博士團隊的實驗室里,卻是一番繁忙景象。
“我們團隊沒有寒暑假概念,下一個科技項目的申報工作已經啟動。”該博士團隊研發骨干徐流杰笑著說。
“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由河南科技大學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也是魏世忠教授博士團隊自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后的再次突破。
該項目的進展與我國裝備制造業頂層設計息息相關。大型鑄鍛件是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工程必須的關鍵基礎部件,服役過程中要求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制造難度大。一直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所需的重型裝備大多是進口的二手設備,國外技術壟斷及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缺乏,原有鑄鍛技術已不能滿足我國重型裝備發展的需求。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經過18年系統研究,該項目獲得重大研究成果——從18年前實驗設備簡陋,很多步驟必須到工廠現場完成,到目前電腦模擬隨時解決問題;從原來的研發力量薄弱到如今群英薈萃,該博士團隊不斷成長、壯大、成熟。
通過努力,項目研發團隊已經掌握了大型鑄鍛件成型過程中的關鍵基礎數據和核心工藝,形成了大型鑄鍛件整套集成制造技術,解決了鋼水潔凈度、晶粒度、成型組織缺陷、熱處理工藝及性能均勻性問題,產品拿下多個“世界之最”。
其中,該項目生產出的世界最大自磨機端蓋和球磨機齒圈、世界最大海工節點、世界最長單體離心管模、世界最大盾構機單體刀盤等產品,已成功應用于淡水河谷等世界礦業巨頭和國際城市管廊、海洋平臺、國家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工程。海工產品獲得英國勞氏船級社、挪威船級社的認證,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我國重型裝備行業的技術進步。
2 成果廣泛應用,國內外訂單不斷
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授獎條件極為苛刻,不僅要求技術創新性突出,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進行自主創新,總體技術水平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屬于行業領先水平,還要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轉化程度高,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輻射和擴散能力。
重型裝備是高端裝備,附加值很高。“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從鑄鍛件的設計、模擬、計算到澆注、成型、鍛造、生產,都需要長時間磨合和反復實驗,還要不斷緊跟發展形勢,讓產品保持領先水平。
目前,該項目研發成果已在10多家企業成功應用,國內外企業訂單不斷,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裝備制造業是洛陽的傳統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洛陽要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的獲獎,為洛陽裝備制造業發展增添了力量。
多年來,該博士團隊和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已形成創新共同體,之前獲獎的“高釩高耐磨合金及復合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項目,已帶動洛陽和河南40多家耐磨材料企業快速發展,使洛陽軋鋼機耐磨件風靡全國。
眼下,該博士團隊正對洛陽巨大的鎢鉬資源深加工和新產品開發進行研究,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3 不“跟跑”,要“領跑”
過去我國的高端重型裝備核心部件多依賴進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后,在某些方面已經趕超國外。從跟跑、并行到引領,繼續往前走,沒有經驗可借鑒,必須進行自主創新。
為把產品做到最好,該博士團隊的50余位成員經常工作到凌晨,有時候熬一夜,吃點飯繼續干。
“白加黑”“5+2”,沒有“節假日”,不少成員從加入團隊至今,青絲變白發,但無一人抱怨。他們說,作為科研工作者,就要永遠保持對科研的興趣和熱情,要有堅強的毅力,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肯定失敗。任務面前沒有退路,必須勇于擔當,直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