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國水電五局承建的國家重點工程——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建設工地現場,5臺無人駕駛振動碾一字排開,對已經鋪好的土石方進行碾壓作業。每一步前進、后退,振動碾都執行得精確無比。讓人稱奇的是,這5臺振動碾全都沒有司機操作。這是由中國水電五局主導、同濟大學參與聯合研制的科研成果,實現了國內首批高性能無人駕駛振動碾集群化作業。

土石方碾壓是水電站大壩建設一道非常耗時耗力的工序,每一次鋪筑土石方,都需要進行碾壓,貫穿整個施工過程。以前振動碾是繁重、重復的高強度人工作業,操作枯燥乏味,且碾壓質量參差不齊。
能不能將無人駕駛技術運用到振動碾中呢?閃現的火花很快落地,并務實推進。2013年6月,振動碾無人駕駛作業技術研究開始立項。先后又經歷了實地考察、方案制定、樣機改造、實驗室調試、現場調試、試運行、機群改造、集群作業等過程,使無人振動碾分層次、分步驟不斷完善與進取。2015年10月,首臺無人駕駛振動碾在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成功運用。2016年5月,最終實現了多臺無人駕駛碾集群作業。
無人駕駛振動碾集群化在水電站大壩工程中的成功應用,將成本、進度、質量、安全、勞動保護等效率大幅提升。在質量控制方面,避免漏壓、欠壓、超壓,確保一次碾壓合格率;在施工效率方面,比人工駕駛作業施工效率提高約10.6%,同時可縮短間歇時間,延長工作時間約20%。此外,還可降低人為影響和夜間施工安全風險,有效減少振動環境下對人體損傷,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
碾壓作業技術隨時代發展,從早期的人力畜力到機械牽引,再到振動技術,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智能化。中國水電五局研發無人駕駛振動碾技術,與國家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戰略不謀而合。以跟隨者的角色響應國家產業政策,以開拓者的角色投身科技創新,中國水電五局走在了智能化的時代前列。
據了解,下一步中國水電五局還將在其他工程建設中推廣無人駕駛振動碾。可以預見,未來的大型土石方碾壓將進入“無人駕駛”時代。
同步播報》》》
融入“互聯網+”打造“數字大壩”
中國水電五局在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中全面應用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技術
在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建設工地,時時刻刻能體驗到工程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技術應用氛圍。如GPS數字化質量安全全程監控系統應用、無人駕駛振動碾技術應用、自動加水系統實現智能化、現場任何區域利用移動信息設備進行信息傳遞和共享及時化等等。
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區地處大渡河上游,施工點多面廣,最遠達到20多公里,給生產管理帶來了諸多難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登華指出,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超過200米的高壩建設歷來是一個世界級難題,而數字大壩技術在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水電五局主動對接“互聯網+”,借鑒其他高土石壩施工信息化管理成果,并不斷拓展,全力打造“數字化大壩”,率先全面應用信息化管理技術,構建了以微波技術作為數據傳輸鏈路媒介的無線傳輸網絡,實時收集傳輸各作業面、交通運輸網絡、防汛關鍵部位及危險山體視頻監控的相關信息,實現填筑壩料稱重計量監控、車載加油信息監控、填筑碾壓實時監控、混凝土拌合作業信息監控、邊坡危巖體監控、洪汛監控等系統的集中信息化管理。并研發了一套高度集成化的項目管理平臺,實現全區域零對接移動化辦公,滿足技術、進度、安全、質量、材料、成本、資源管理的實時分析功能要求。
中國水電五局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到高土石壩施工管理中,不但解決了高土石壩施工難題,也促進了生產的創新力、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提質增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