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都市第一條按海綿城市理念進行設計的城市道路,中環路提升改造工程從啟動之初就備受關注。5月20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市建委了解到,改造工程的第一階段即將完工,除了道路全線升級為雙向八車道以外,海綿人行道的實現同樣引人關注。
目前,成都中環路兩段“海綿人行道示范段”已建設完畢。技術人員將一桶一升容量的水傾倒在上面,不到半分鐘,路面就如同海綿一樣,將水盡數吸走,不留一點痕跡。

“海綿人行道示范段”
一升水30秒內被“吸光”
據了解,中環路改造工程覆蓋全線42公里,項目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即不受地鐵7號線站點影響的26公里已完成80%施工任務,預計于6月完工;第二階段,即余下部分將結合地鐵7號線站點建設進度適時啟動。
目前,首兩段“海綿人行道示范段”已投入使用,分別是全長約800米的錦華路—錦江段、全長約1200米的迎暉路-岷江路。
5月20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錦華路—錦江段,相比于普通路段,這段路的地磚之間間隙明顯。
“人行道地磚沒有進行填縫處理,其縫隙呈上窄下寬的‘喇叭狀’,可以更好地將路面水吸入。”成都市建委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環路海綿城市改造體思路為“人行道透水+部分集中綠地下凹改造”。
為了驗證海綿人行道良好的吸水能力,工作人員將一桶容量1升的水潑到地面,水沿著地磚之間的縫隙流下,逐漸消失在地面。30秒后,地面已經沒有明顯的積水或水洼,“路面的徑流,會引到綠地上,進行灌溉。”
“喇叭狀”縫隙透水
五層“海綿體”吸水蓄水
為何海綿人行道吸水這么快?“‘海綿體’的人行道比普 通 人 行 道 增 加 了20%-30%的儲水能力。”工作人員表示,人行道通過鋪裝板之間的“喇叭狀”縫隙透水,透水基層采用3cm粗砂+20cm透水混凝土+40cm再生骨料碎石的構造進行結構層改造,每層中間用滲水土工布,用于過濾水中雜質。
另一方面,對于道路紅線外有集中綠地的區段,根據現場情況改造為了半滲透下凹式綠地,下凹式綠地由礫石層、中粗砂層、種植土層構成。
“中水回用系統也將引入到中環路改造工程中。”該工作人員介紹,建成后,從污水處理廠引回的中水將用于綠化、路面沖洗、小型濕地打造等方面,將有效節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