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院士專家顧問委員會聘任儀式。
受聘中信重工院士專家顧問委員會的有10名工程院院士和3名在各科學研究領域有卓越建樹的專家,他們是:中信集團劉玠院士,中南大學鐘掘院士,清華大學柳百成院士,中鐵隧道集團王夢恕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潘健生院士,總參工程兵三所顧金才院士,中國礦冶研究總院孫傳堯院士,浙江大學譚建榮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郭東明院士,中國煤炭科學院洪伯潛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葛世榮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朱玉泉教授,哈爾濱理工大學原副校長任善之教授。
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張代民和中信重工董事長、黨委書記任沁新共同為受聘的院士、專家頒發聘書。
此舉是中信重工借力高層智力資源,加速企業科技創新的重大舉措,將為正在實施向高新技術企業、成套服務商、國際化企業三大戰略轉型的中信重工注入新的動力。
中信重工董事長任沁新表示,以院士專家顧問委員會成立為標志,中信重工擁有了一支集業內各領域科學泰斗組成的高層次專家團隊,是中信重工借力高層智力的創新載體。其功能:一是在企業戰略決策上發揮咨詢作用;二是在各專業領域確立研發方向、目標和研發項目實施上發揮指導作用;三是在各院士專家研究領域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和產業化上發揮催化作用。
任沁新董事長指出,在中信重工戰略轉型的進程中,首要的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依賴的是人才,尤其是充滿智慧、處于科技前沿的高端專家團隊。建立院士專家顧問委員會,正是中信重工人才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巨大智力資源。中信重工將建立院士、專家與企業技術團隊的對接機制,為院士、專家設立實驗室、工作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提供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轉化的產業化平臺。院士專家顧問委員會的建立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美好憧憬,也為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創建了廣闊天地,增強了中信重工向世界級重型裝備企業邁進的實力和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掘說,中信重工成立院士專家顧問委員會,是一個重大協同創新舉措,具有良好的行業示范作用。院士、專家和企業將在多學科、多領域展開積極互動,共同推進制造業的強國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之夢。
洛陽市副市長楊萍表示,中信重工的發展實踐證明,企業創新則活,不創新則衰。中信重工院士專家顧問委員會的成立,是企業向更高層次創新邁進的又一堅實舉措,借力高層智力資源,相信中信重工一定會發展成全球礦業領域最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當天,葛世榮教授、譚建榮院士、潘健生院士、任善之教授結合研究領域,分別作了學術報告。院士、專家與中信重工技術創新團隊就深井提升機、大型鍛件熱處理工藝、坑道掘進、液壓控制、輥壓機、球鐵制造、耐磨材料制造、大型提升裝備研發等8個技術專題,展開對接創新研發活動。
中國礦業大學校長、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葛世榮教授說,隨著我國礦山裝備朝著大型化、集約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希望中信重工圍繞安全、高效這一礦產資源開發主題,通過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等手段,持續強化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裝備的效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和用戶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熱處理數學模型與計算機模擬技術委員會主任潘健生教授表示,中信重工在熱處理工藝技術上做精做細,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生產應用的結合,掌握熱處理的基本規律,重視熱處理的關鍵作用和在產品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主任譚建榮教授建議,中信重工應更加注重技術的投入產出,提高新產品貢獻率;集成新型信息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構建虛擬建設平臺;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特別是與具有優勢產業的大學展開深度合作。
哈爾濱理工大學原副校長任善之教授是我國鑄造專家,他說,企業的發展關鍵是兩方面,一是市場開拓,一是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中信重工在這兩方面已經取得很高成就,企業信息化、數字化發展迅速,隨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中信重工的轉型發展將會上升到一個更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