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東省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498.8億元,利稅704.75億元,利潤437.49億元;2011年1~5月份,實現銷售收入2460.7億元,同比增長39.3%,利稅382.7億元,同比增長45.1%,利潤236.6億元,同比增長47.7%。截至2011年5月底,山東省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631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500家。”記者從山東經信委科技處了解到的數據表明,山東的新材料產業發展已步入快車道。
山東省是材料大省,資源廣,加工能力比較強,發展新材料產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明顯優勢。為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山東在去年6月制定了《山東省關于加快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09~2011年)》,在今年3月又制定了《關于促進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
《山東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山東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35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培育10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6家行業技術中心;開發1000項重點新產品、新技術,其中3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培育聚氨酯、有機氟、有機硅3個新材料產業基地;打造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纖維、服裝紡織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產業聚集區。
骨干企業茁壯成長
山東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山東新材料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部分新材料在國內占有優勢。山東省新材料產業在高技術陶瓷、化工新材料、特種纖維、高分子材料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在國內占有顯著優勢,形成了具有山東特色的新材料產業。培育出了煙臺萬華、山東東岳、山東海龍、泰山玻纖等一批新材料龍頭企業和威海拓展纖維、中材高新、萊蕪愛地等一批新材料新興企業。建立了濟南半導體、淄博陶瓷、煙臺聚氨酯等8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新材料產業創新成果突出。近年來,山東省企業通過不斷研發和創新,自主開發出了全氟離子膜、碳纖維、高強超薄大型鋁合金材料、間位芳綸紙等一批新材料產品。威海拓展纖維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碳纖維原絲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牽頭起草了碳纖維國家標準,擁有發明專利19項,擺脫了碳纖維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局面,產能實現了從百噸到千噸的突破,成為國內最大的碳纖維生產企業。
新材料發展支撐平臺進一步加強。依托重點骨干企業,在化工新材料、紡織新材料、冶金新材料等領域,建起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1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1家。圍繞陶瓷新材料、復合材料、聚氨酯、新型紡織面料等新材料領域,采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的方式,建立了6家山東省行業技術中心。
新材料骨干企業不斷壯大。重點調度的850家新材料企業中,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1家,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56個,新材料重點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成長性企業發展后勁很足。重點企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成長性企業發展后勁十足。
該負責人介紹,雖然山東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山東省經濟發展和轉方式、調結構對新材料產業發展需求和要求上看,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產品技術研發水平不高。從全省情況看,除少數產品外,大部分新材料產品處于中低檔次,很多關鍵技術、前瞻性技術尚未突破;產業鏈條短?;A材料生產能力相對較強,材料應用和后續加工少,制品加工能力較弱,導致產品附加值低,綜合配套能力不強;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水平不高。山東省新材料企業的科技研發活動多是自籌資金、自主研發、企業受益的內向型科技活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產業聚集度不高。新材料領域布局比較分散,集群優勢難以發揮,影響了新材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整體實力的發揮;推廣應用力度不夠。新材料產品市場開拓工作相對落后,一些產品檔次高、技術含量高的新材料產品不能及時推廣和應用。
六大措施給力
為建成國家一流、國際領先的新材料強省,山東經信委制定了下一步工作措施。
抓好優惠政策落實。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政府《關于促進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用足用好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等扶持政策。組織和指導企業選好項目,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專項計劃。
抓好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圍繞新材料行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的研發,充分發揮行業技術中心的作用,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公共技術平臺。以提高新材料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為目標,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構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企業創新平臺。“十二五”期間,在新材料重點領域再培育10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6家行業技術中心。
抓好新材料產業項目實施。加強對新材料在建項目的調度和監督,加快項目實施進度,促進項目盡快實現產業化。抓好新材料產業項目的儲備,“十二五”期間,圍繞山東省新材料產業重點領域和制約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組織實施新材料產業項目1500項,其中新材料技術創新項目1000項,其中3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材料技術改造項目500項。加強資金籌措,引導資金投向,山東省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和技術創新專項資金,要有選擇地向新材料產業重點領域傾斜。
抓好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快建立企業與大學合作培養人才的共建機制,針對企業需求設置相關新材料專業。推進新材料領域“泰山學者”崗位建設,構建新材料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平臺。
抓好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發揮山東省已有的新材料產業優勢,重點培育聚氨酯、有機氟、有機硅3個新材料產業基地,打造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纖維、服裝紡織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產業聚集區,帶動吸引上下游企業向基地集中,實現新材料產業的有效集聚,形成上下游產品配套協調加工體系,加快新材料產業規模發展。
抓好新材料產業質量和標準工作。貫徹落實工信部一系列關于抓好質量和標準工作的文件精神,積極引導新材料企業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加強對新材料國際標準化總體發展動態和我國標準化戰略研究,積極將山東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靠標準占領產業鏈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