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美國次級債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使得我國出口狀況令人擔憂,尤其是對北美地區的出口出現明顯的下滑。但是,也有一些產品出口受到匯率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小,例如空調出口依舊保持了強勢增長,這種現象值得市場和相關行業分析研究。
增幅依舊強勢不改
從2008年4月20日結束的第103屆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反映出的信息表明,國內空調企業出口產品,不僅在價格上普遍有近10%的上漲,成交數量上也沒有出現明顯下滑,只不過增長幅度有所放緩而已。并不像有些人所說的,中國空調業遭匯率挾持,已經進入一個極大的價格恐慌之中。
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陳剛近日在2008首屆空調產業年會上表示,盡管宏觀經濟形勢不利于產品出口,但目前我國空調的出口依然強勢。2008冷凍年度,空調出口量為1283萬臺,比2007年同期大幅增長了60%。而此前中國空調產業隨世界經濟的增長,已經連續多年呈現大幅度的增長。據專業空調雜志《空調銷售》的“2007冷凍年度中國空調市場年鑒”顯示,自2003年以來國內空調出口每年都以超過40%的幅度增長,顯現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空調生產基地的本色。
全球制造基地地位穩固
中國空調產業之所以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是美國經濟出現明顯衰退的惡劣環境下,依然保持著強勁增長態勢,這與世界空調生產基地已經順利轉移到中國這一大的背景是分不開的。
中國空調對全球的出口已經形成穩固地位,沒有被替代的可能性。據分析,2007年度國內空調企業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8000萬套,而全球的總需求不足7000萬套,其中國內需求2820萬套,出口3260萬套。中國的空調出口接近全球需求的近90%,全球空調制造基地的地位已經十分穩固。國外客商到中國采購空調產品雖說不一定是惟一的途徑,但除了來中國其他的選擇余地已經很小。
同時,在中國空調行業集中度已經相當高,主要空調出口企業的議價能力和地位大大提升,完全可以和國外客戶在價格上討價還價,在某種意義上說有了一定的定價權。
多種策略應對有方
當然,在全球經濟走軟、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空調出口受到的阻力相比往年要大得多。但是多數空調企業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采取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首先,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這次全球經濟的動蕩和衰退,根源是美國的次級債所引發的,北美市場受到的影響最大。很多空調企業針對變化及時調整戰略,把市場的重點迅速轉移到包括南美、非洲、中亞等新興市場地區,有效抵消和化解了北美市場需求減弱不利影響,保持了出口的持續增長。
(源自:中國行業研究網)
其次,及時改變結算方式。為了應對匯率風險,很多企業選擇采用多幣種結算的方式,降低美元貶值過快的風險,比如嘗試對歐洲客戶直接用歐元報價、結算,或者是采取“即時結算”的方式,要求客戶采購時開具即時信用證,規避匯率風險。
再次,以自有品牌尋求穩定客戶。國內品牌出口,海爾不一定是數量最大的品牌,但是海爾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數量最大,在國際市場形成了一批穩定的客戶,為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TCL空調也利用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優勢,積極拓展自主品牌出口。
第四,在海外進行戰略布局。近年來一些空調企業,如格力、海爾、美的、新科走出國門,在海外生產要素相對較低且距離目標市場近的地區建造工廠,不但規避了貿易壁壘的風險,而且實現了成本的比較優勢,為擴大海外市場奠定了基礎。
第五,有針對性地調整產品結構。如適應日本市場的變頻產品、適銷歐美的使用R410a環保冷媒的產品、適合中東地區需求的移動空調、適合北美市場的吸頂式空調。而且中國產品在外觀上的改觀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同。
企業靈活的應對策略說明我國的空調產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雖說在高端產品上日本、韓國企業還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數量上已經無法與中國企業抗衡。量變必然達到質變,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源自:中國行業研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