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人工智能專項“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礦產資源預測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項目啟動實施。
該項目由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5家單位,聚焦礦產資源勘查領域技術瓶頸,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為提升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內蒙古雖成礦條件優越,但地質構造復雜、勘探深度持續下延,傳統勘查方法已難以滿足找礦需求。”項目負責人張彤表示,“該項目構建自治區首個礦產資源大數據知識圖譜和智能預測大模型,通過多源數據的智能分析與融合,對地質找礦進行智能預測,實現了找礦效率與成功率的實質性提升。”
針對智能化礦產資源預測中的多個核心難題,項目將重點攻關三項關鍵技術:采用礦床知識圖譜構建技術,通過知識抽取與融合,將成礦理論、專家經驗轉化為可計算結構化知識體系;運用智能找礦預測多模態大模型技術,基于百億參數級深度學習架構,融合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多源數據,提升成礦標志預測精度;通過“知識+數據”雙驅動多尺度礦產智能預測技術,實現二維表征與三維空間建模協同,讓機器認知與地質專家經驗有效銜接。
據悉,該項目計劃選取不少于30個典型礦床開展應用示范,目標是實現地質數據智能化提取準確率不低于90%,找礦預測效率提升不低于20%,成功率提升不低于5%,最終形成內蒙古找礦預測大模型庫和完整的找礦預測體系,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供技術支撐。
該項目的實施是通過科技創新破解找礦難題、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一項重要實踐。在推動礦產資源勘查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轉型的同時,更以“智能化預測”為切入點,開辟出地勘與科技融合新賽道,預計可為內蒙古新增3-5處找礦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