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礦產資源安全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議題。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礦業中的應用前景、礦山生態修復的挑戰與機遇,以及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的保障措施。姜耀東委員憑借其在礦業領域的深厚經驗,為我國礦業的未來發展勾勒出清晰的藍圖。

記者:近幾年來,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您認為人工智能對礦業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姜耀東:首先,礦業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找礦。過去,我們主要依靠傳統的勘探方式,效率較低。但人工智能出現后,通過大數據計算和模型構建,能夠更精準地定位礦產資源,這對礦業來說非常重要。其次,人工智能在開采方案設計方面也能發揮很大作用,從開采設計到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環保和綠色生產,都能有效降低風險。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減少人力成本,讓機器人代替人工在惡劣環境下作業,潛力巨大。比如,一些礦山環境惡劣,工人面臨較大風險,而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些任務,既提高了效率,又保障了安全。
記者:人工智能在礦業中的應用是否面臨一些技術挑戰?
姜耀東:礦業與其他行業不太一樣,流程長,每個礦山的技術要求都不完全一樣,這對整體的礦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難度。但同時,這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原來我們很多問題靠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法解決,現在人工智能可能帶來新的解決方案。挑戰和機遇并存,我相信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它在礦業領域的應用會越來越好。
記者:今年新的礦產資源法施行,您認為這對礦山生態修復有何影響?
姜耀東:這是一個理念轉變的問題。過去我們只注重從地球索取資源,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F在,我們強調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采礦過程和采礦后的生態修復。對于老礦山來說,生態修復是一個重要課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既要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也可以考慮經濟效益。比如,一些修復后的礦山可以變成旅游景點,帶來新的經濟收入。以唐山為例,過去的老礦區經過生態修復后,已經變成了美麗的公園,不僅改善了環境,還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記者:您提到老礦山的生態修復需要政策支持,具體有哪些建議?
姜耀東:我建議國家在土地政策上給予更多支持。比如,修復后的礦山土地可以用于建設國家公園或其他公共設施,國家可以給予相應的政策回報。政府部門需要調整政策,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修復的積極性。此外,對于一些老礦區的工人,國家也應該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因為他們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記者:關于礦產資源安全問題,您認為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姜耀東:我們一直關注礦產資源安全問題,希望國家更加重視。一方面,需要完善政策法規,比如礦權法,以增強民間投資的信心。另一方面,國家強大是實現礦產資源安全的基礎。只有國家強大,我們才能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國家正在逐步走向強大,這將為礦產資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外交,通過國際合作確保礦產資源的穩定供應。
記者:您對太空采礦有何看法?
姜耀東:太空采礦是未來人類需要探索的方向,目前還處于技術儲備階段。隨著國家的強大,我們需要提前開展相關研究。雖然短期內可能無法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這是戰略技術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未來有望在這一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比如,我們已經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未來可能會在月球建立基地,開展太空采礦研究。
姜耀東:我認為未來礦業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深地、深海和深空。這些領域相對容易實現突破,也是我們未來10年到20年的研究重點。我們需要在這些方向上加大投入,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同時,我們也要關注礦業人才的培養,提高礦業從業者的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礦業領域,為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