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森林植被修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寧鄉市原麻山煤礦于2017年完成林木、草地補種,7年后,這里的生態修復成效如何?16日,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門、林業部門、屬地政府工作組前往該地,了解“失色”礦山多年復綠的最新進展。
當日上午,記者一行沿崎嶇山路一路上行,徒步約2公里后抵達原麻山煤礦遺址。曾經開采煤礦、白膏泥的原麻山煤礦,雖然早在2014年就已關停,但大片黃土裸露、植被稀疏的山體,卻成了當地村民心中的一道“傷疤”。
“這些長勢茂盛的樹木,得益于種植土的呵護。”據寧鄉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青小華介紹,復綠工程方在此地開展生態修復之初就發現,水土流失、遍布巖石的礦山,樹木存活非常困難。多年來,當地多次組織工人、設備運送種植土上山,僅2017年就運送了2萬立方米種植土。之后,再陸續修建排水溝、播撒草籽、補種樹木,確保復綠工作見行見效。
7年來,礦山復綠、生態修復一直在進行中。寧鄉要求護林員對該修復點開展常態化地巡查,設置“禁止采伐、保護生態”醒目警示標識,在上山主入口設置隔離墩,持續加強日常監管。記者在現場看到,曾經“失色”的礦山上綠意蔥蘢、生氣勃勃。

針對近期群眾反映山體生態再次遭到破壞的問題,林業部門、屬地政府第一時間赴現場開展調查。經查,礦山補種植被生長情況良好,現場不存在盜伐濫伐現象,山體部分林木被壓斷的現象系去年冰凍天氣所致,工作組已進行全面清理,并加大巡林、護林力度,確保生態修復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