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開采磷礦石的過程中,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開采磷礦石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和創新。因此,只有掌握先進的技術,才能更好地開采“富礦”,提高開采效率和經濟效益。

“磷化工全廢料自膠凝充填采礦技術”“錨桿護頂分段空場采礦”,這些看似生澀而難懂的專業名詞,卻為貴州磷化集團智能礦山建設、綠色礦山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技術可以提高對磷礦石分布和性質的認識,優化開采方案,減少開采過程中的風險和損失。同時,還可以提高開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005年始,貴州開陽磷礦率先在國內探索智能化采礦,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終于摸索出了一條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一體的現代化礦山建設發展模式,實現了資源與開采環境的可視化、生產過程與設備智能化、生產信息與決策管理科學化。2011年,開磷有限責任公司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同年又確定為全國首批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單位。2014年8月,綠色礦山通過評估驗收;2016 年11月,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通過評估驗收。
在國家及貴州省針對非煤礦山建設和管理的相關要求和指導下,基于全面管理的角度,磷化集團分別從生產采掘、運輸、監測監控、通風排水等方面進行了智能化和數字化改造升級建設,并且在深部開采的設計階段就按照智能化礦山的方向進行充分考慮和設計。
現代化的生產技術不僅應用于井下礦山,在磷化集團的露天礦山采礦區域,通過投用無人機進行智能巡檢,針對現場地質條件、斜坡偏移、地質災害風險點等進行定期監測和實時預警。通過自建的《磷化工工業互聯網賦能與公共服務平臺》統籌收集和存儲生產現場的各項數據,匯聚到數據中臺,結合實際的應用需求和范圍形成各項聚合應用和智能決策結果。
經過多年的努力,磷化集團在智能礦山建設的道路上一直在探索,實現礦山生產和管理層面的管控一體化,最終實現礦山和全集團的高質量發展。近五年來,磷化集團在礦山技改升級及智能化建設上總投入超12億元。
說到綠色礦山,磷化集團以“綠”為筆勾畫綠色礦山建設新“藍圖”。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使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磷化工全廢料自膠凝充填采礦技術”對磷礦的開采和充填工藝中,充填料以磷石膏為骨料,應用自主生產的新型膠凝劑為膠凝材料,解決了超細磷廢料遇水軟化這一世界難題,實現了全磷廢料自膠凝和磷化工固體廢料的全利用。隨著膠結充填采礦技術的全面推廣應用,集團每年處理磷廢渣300多萬噸,減少廢石排放72.8萬噸。資源回收率由 68%—70%提高到 85%以上,每年將新增經濟效益2億元。同時,對露天礦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多措并舉、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展示亮點”24字方針,大力開展礦山復綠和國土綠化行動,通過實施場坪、邊坡整治、覆土、修筑邊坡格構、截排水和攔擋設施、植樹植草綠化等建設內容,對破壞的地質環境進行工程治理及人工復綠,同時針對復綠基礎較好的區域積極引入本地原生植物進行自然恢復。
“富礦精開”是貴州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最大優勢和關鍵的一招。磷化集團將繼續發揮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加快建設磷化工、煤化工、氟碘化工、新能源材料、磷石膏建材等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富礦”必須“精開”,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