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鋼鐵工業的幾十年里,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冶長天”)總工程師葉恒棣一直潛心科研、扎根一線。回顧職業生涯,他說,有三件“大事”歷歷在目。
20世紀80年代,正是我國鋼鐵工業的蓬勃發展時期。從東北大學的機械制造專業畢業后,葉恒棣被分配到中冶長天前身——長沙黑色冶金礦山設計研究院工作。他滿腔熱血,想要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初入職場的他很快就遇到了難題。當時,研究院正在攻克一項難度極大的技術——冷燒結礦整粒用振動篩。這項技術一直未能突破,成為困擾整個行業的難題。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葉恒棣面對難題毫無退縮,毅然決定迎難而上。如何解決這項當時尚屬空白的技術?沒有師傅引路,沒有資料可查,那就到全國各地去看,請教相關領域專家。那段時間,葉恒棣帶領團隊到處走訪,調研,并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篩子數據庫”,這為新技術的成功研發并穩定投運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第一代振動篩在攀鋼應用出現問題并成功解決,再到迭代升級后的振動篩在武鋼一舉成功,經過不斷努力,葉恒棣不負所托,成功研發出了中冶長天歷史上首個專利技術——“三軸驅動橢圓等厚振動篩”。往后的十年里,這項裝備技術被整個鋼鐵冶金燒結行業廣泛應用,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85%以上,并榮獲“冶金科學技術二等獎”,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振動機械理論和裝備技術的進步。

葉恒棣(左一)和團隊在實驗室做研究 受訪企業供圖
作為一名樸素的科研人,葉恒棣始終聚焦行業前沿,保持熱愛、孜孜以求,他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攻克鋼鐵冶金燒結流程產生的多污染物煙氣治理并實現資源化利用的難題。
“原來的鋼鐵廠有很多煙囪,煙囪上面都是濃煙滾滾。”葉恒棣回憶起早期鋼廠生產的場景時說。據了解,燒結煙氣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噁英等,不僅污染環境,甚至會影響鋼廠周邊居民的生活。
鋼鐵工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2011年,中冶長天聯合清華大學、寶鋼、湘鋼成功申報了國家863課題,專攻“工業爐窯煙氣排放控制技術”的研究。期間,葉恒棣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項目一線埋頭苦干,為該研究積累了寶貴數據和經驗。
攻克難題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葉恒棣也曾遭遇過職業生涯里極大的考驗。當時,寶鋼正啟動湛江鋼鐵新基地的建設,針對燒結煙氣的治理難題,寶鋼湛江鋼鐵在全面考察后,決定采用中冶長天自主研發的活性炭法多污染物煙氣凈化技術來進行集中治理。
消息一出,便引發了行業巨大爭議,很多人并不看好這項技術,甚至有專家專門寫信給寶鋼,直言用這個技術是錯誤的決定。這對中冶長天形成了巨大壓力。
面對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和挑戰,葉恒棣帶領團隊在寶鋼湛江鋼鐵項目現場連續工作數月,不斷優化設計和設備性能,確保萬無一失。
2015年,葉恒棣團隊迎來了寶鋼湛江鋼鐵項目投產的關鍵時刻。然而,天公不作美,臺風“彩虹”突然襲擊了湛江,項目現場一片狼藉,許多廠房垮了,建筑倒了,建設全部停擺。葉恒棣心急如焚,生怕這個飽含著各方心血、承載著各方希望的項目因為臺風突襲而不復存在。
一邊是怒吼著的臺風,一邊是苦心鉆研十余年的成果,葉恒棣坐不住了,毅然決然地帶領團隊趕赴項目現場。“我們開著車,每開一段距離,就得下車清理路障,再開一段,又得清理。”葉恒棣回憶道。
“到達現場后,活性炭法多污染物煙氣凈化裝置居然安然無恙!”回憶至此,葉恒棣眼里放光,語氣也十分感慨。臺風過后,經過連續幾個月的穩定運行和性能考核證明,這套裝置成功完成調試,各項排放指標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寶鋼湛江燒結煙氣活性炭法單級吸附示范工程 受訪企業供圖
實驗的成功,證明了中冶長天的技術夠硬,也證明了寶鋼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如今,這一先進技術及裝置已廣泛應用于寶鋼本部、安鋼、武鋼、永洋等鋼鐵公司,并被列入工信部發布的“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位列大氣防治類首位,同時還被推介為我國鋼鐵超低排放的首選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
“技術成功應用后,我們又把精力放在了復雜固廢治理及資源循環利用上。”談及此處,葉恒棣拿起一本厚重的資料,分享了他的第三件“大事”。
葉恒棣提到,冶金流程產生的復雜固廢包括有機、高鋅、高鹽固廢等,其富含的有價元素豐富,但毒害元素復雜,資源循環利用面臨重大技術瓶頸。科研征途,永無止境。葉恒棣責無旁貸,再次沖鋒,帶領團隊投入新的研究。經過不斷地研究和試驗,葉恒棣提出了耦合冶金質能流的組分定向分離循環利用的理論觀點,開發了調控復雜固廢中多介質反應界面特征,強化質能傳遞的高效組分分離技術方法。
再次談到手上的厚重資料,葉恒棣說:“這匯總了我和團隊這些年的研究成果,這本書將在今年5月正式出版。目前,該書正進行最后的修訂工作。”
面對鋼鐵工業的未來發展,葉恒棣充滿信心,他說:“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和‘雙碳’戰略的推進,鋼鐵工業將實現從長流程向短流程的轉型。乘著‘雙碳’的東風,我計劃推動鋼鐵冶金由目前的圍繞鐵素流的‘碳-氧’向‘氫-碳-氧’體系轉變,并通過研究與實踐,形成具有我國自身特色且具有競爭力的低碳綠色冶金技術,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