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進程。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今年全國兩會將有何新看點,海內外高度關注。其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先行性、基礎性工作的地質工作和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礦業行業,在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01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的回信中指出:“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事實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一直致力于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一方面,以經濟發展的“綠色化”取代傳統的粗放的發展方式,減少工業發展給人們生存環境帶來的有害影響,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改變一味向自然索取的舊有做法,在科學改造自然的同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礦業行業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大力推進綠色勘查和綠色開采,提升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礦山1101座。實施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開展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統籌推進廢舊資源循環利用,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2021年,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3.85億噸。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形勢的嚴峻。前不久召開的2023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圍繞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全面啟動新一輪戰略性礦產國內找礦行動。此舉旨在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是要啃“硬骨頭”的,需要綜合施策。無疑,綠色發展將是其中重要的考量。
此外,近些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在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礦山生態修復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投入了一定資金,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但面對量大面廣的生態問題,還存在不足。必須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形式,加大生態保護修復的投入,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記者注意到,在中國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的當下,最新通過的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顯示,2023年起,全國政協的34個界別中首次出現了“環境資源界”這一界別,人數達到85人,是人數較多的界別,其成員包括環境資源領域的黨政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等。他們會帶來哪些“綠色”提案,讓我們拭目以待。
02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確立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區域協調發展目標。
2021年12月23日,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在江西省贛州市掛牌成立。
2022年7月25日,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為又一家注冊落戶河北雄安新區的中央企業。
在下好區域協調發展這盤大棋的思路統領之下,大型礦業企業布局成為重要落子。
事實上,近年來,地質工作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支撐國家重大戰略也取得重要進展。如: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雄安新區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提供了持續有效的服務,為其他地區開展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示范與借鑒。湖北、湖南、江西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三省五方聚焦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地質需求,共同發布《地質工作支撐服務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聯合行動方案》,合力支撐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召開的2023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提出,構建“科技引領、業務指導,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新型央地關系,發揮各方優勢共同推動地質事業發展,共同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
地質工作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找礦,而是被賦予了時代重任的地質工作,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凸顯。來自地質行業的代表、委員將帶來哪些建議、提案?值得關注。
03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方面,地質礦業行業從未缺席。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的總體部署,根據自然資源部黨組的統一安排,中國地質調查局加大地質調查項目資金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條以找水打井、富硒土地、災害防治、地質旅游和綠色礦山為主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解決貧困地區突出民生問題,助力就業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取得了實際成效,也贏得了地方政府和貧困群眾的普遍歡迎。
2020年以來,中國地質學會已評定和公布了兩批次共50個地質文化村(鎮),認定和公布了兩批次共60個天然富硒土地地塊。在中國地調局的業務指導下,這兩項工作使地方村鎮發展有了新動能,地方特色經濟有了新亮點,推動了天然富硒土地開發與利用,加快了天然富硒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有力支撐和服務了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得到了基層縣(市)政府、地勘隊伍以及社會企業的積極響應。
企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之一,不少礦業企業積極響應號召,主動參與其中。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紫金礦業集團公司深入10余個省(自治區)的貧困農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產業扶持、教育設施改善等積極回饋社會,取得明顯成效。農忙時節,西部礦業集團公司充分發揮公司幫扶成立的農業機械化服務合作社優勢,讓農戶獲得便利的同時,加快了糧食搶收進度,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必須堅持久久為功。地質礦業行業服務鄉村振興永不停歇,不斷提供精準支撐服務,持續提高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能力和水平。如:在生態保護紅線之外,加大地質找礦力度,選擇有市場前景、有資源潛力的資源富集區開展前期調查勘查,統籌安排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指標、項目、技術、資金等,在同等條件下,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原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積極實施原深度貧困地區地質調查,進一步摸清地質資源優勢;繼續加強原深度貧困地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助力特色農業發展;繼續加強原深度貧困地區地下水綜合調查,助力解決飲水用水難題……
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期待來自地礦行業的代表、委員會發出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