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日,經過六年的施工建設,引江濟淮工程順利實現試通水試通航的目標。與此同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江濟淮二期工程也于同日開工建設。
在南北水運體系的不斷優化提升,借助水運和公轉水為代表的多式聯運,“短腿”制約的砂石骨料將逐漸打破距離桎梏,不斷開拓遠方市場。運河所涉及的河南、安徽砂石市場格局或將受到重要影響。
此外,作為我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動脈,引江濟淮工程連通現有航運水系,輻射四方,通江達海,輻射影響的砂石骨料市場范圍也將更大。
供水范圍涉及皖豫2省15市55縣
引江濟淮工程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和綜合利用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結合灌溉補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工程供水范圍涉及皖豫2省15市55縣(市、區),總面積7.06萬平方公里,輸水線路總長723公里。
引江濟淮工程自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謀劃,是皖豫人民的世紀夙愿。黨的十八大以來,引江濟淮工程全面提速。2015年3月國務院批復項目建議書,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可研報告,2017年9月水利部和交通運輸部批復初步設計,標志著引江濟淮工程進入全面開工建設階段。
淮南到蕪湖水運距離縮短至330公里
“引江濟淮工程建成后,長江水將從安徽樅陽樞紐和鳳凰頸樞紐出發,流經巢湖、翻越江淮分水嶺后進入淮河,一路北上,最終來到皖北及豫東地區。”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設司一級巡視員趙衛介紹,該工程將在保障城鄉供水、發展江淮航運、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顯著的綜合效益。
引江濟淮工程貫通菜子湖、巢湖、瓦埠湖和淮北地區三橫四縱水系,將促進新中國最大灌區淠史杭工程煥發青春,激活新中國治淮工程體系,助力構筑國家水網主框架、大動脈。
引江濟淮工程通航后,在安徽境內形成“工”字形水運網,淮南到蕪湖之間的水運距離,將從繞道京杭運河的645公里減少到330公里。
引江濟淮工程北接沙潁河航道,南連蕪申運河,形成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我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動脈,連通現有航運水系,輻射四方,通江達海,產業勢能巨大。
工程年均可向巢湖補水5億立方米以上,有助于促進湖區水體流動和修復巢湖生態。江水入淮可確保淮河干流不再斷流,為壓采淮北地下水提供重要的水源置換條件。設立魚道、建設生態航道、開展水保綠化,保護了工程沿線生態。
多個單項工程規模宏大
引江濟淮多個單項工程規模宏大。江淮分水嶺下切46.4米、口寬357米,是國內挖深最大、等級最高的人工內河航道;淠河總干渠渡槽是世界上單跨最大的鋼結構渡槽,形成航運、調水雙立交;總流量340立方米每秒的蜀山泵站是亞洲最大的混流泵站。
引江濟淮二期工程是引江濟淮工程的延伸。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王榮喜介紹,引江濟淮二期工程涉及合肥等9個市32個縣(市、區),在引江濟淮工程基礎上,以城鄉供水為主,結合灌溉補水,為保障區域供水安全、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條件。
二期工程建成后,2035年可增加引江水量13.71億立方米,使引江濟淮工程多年平均引江水量達到33.0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引江濟淮工程整體的供水灌溉作用,完善供水安全保障網絡,改善淮河以北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