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建房還是修路,都離不了砂石。但天然的河道砂石不能長期開采,否則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眼下,隨著本市第一條機制砂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今后建設用的砂石將逐步由機制砂代替。

11月29號,在高新區關羽路上的泰基混凝土有限公司廠區內機械轟鳴,隨著一批機制砂直接進入罐車,標志著本市第一條全自動化的機制砂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
市住建局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副站長宋進武:“它既能控制機制砂的粒徑,也能夠控制機制砂的石粉含量,同時也能生產干拌砂漿,所以說是最先進的設備。”

據介紹,本市的建設工程使用的砂石,基本都是從河道里開采的砂石,由于需求巨大,無序開采、超額開采現象嚴重,也給漢江及支流河道生態造成了破壞。隨著漢江大保護政策的落實,河道采砂有了嚴格的額度限制,以至于砂石供應極其緊張,甚至出現“千金難買一車砂”的情況。但建設用砂石又是構筑混凝土骨架的關鍵原料,在混凝土中起增強、承壓的作用,關乎建筑工程質量安全。面對河砂資源枯竭、生態保護要求提高和建筑工程需求量持續增加的情況,機制砂逐漸替代河砂是必然趨勢。而機制砂就是利用從山中開采的石頭,通過機器粉磨、篩選,形成砂粒。
襄陽泰基混凝土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志煥:“我們在原材料進廠的時候就把好質量關,凡是含水量、含泥量、含堿量不達標的,全部都是退貨處理,如果生產過程中有少數不合格已經進入生產線,我們的設備自動調節,只能合格的產品才出廠。”
據了解,這條機制砂生產線,年產約30萬噸。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會推動更多的企業投產機制砂生產線,以逐步減少建設工程對河砂的使用。至于機制砂的質量,他們表示完全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