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推動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深海礦產資源開采關鍵裝備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的順利實施,明確項目任務、計劃、管理要求,交流課題技術方案細節。今日,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深海采礦項目推進會在長沙召開。

什么是深海礦產資源開采關鍵裝備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為什么要進行深海礦產資源開采關鍵裝備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會議現場,據該項目聯系人、湖南大學副研究員徐彪介紹,深海礦產資源開采關鍵裝備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是湖南省落實國家深海戰略的一部分,也是湖南省“三高四新”戰略的一部分,主要面向3000米-6000米深海采礦系統,研制勘探、采集/輸送等關鍵裝備,研發模擬作業(數字化)、全電驅動(電動化)、智能控制(智能化)等關鍵系統。
“深海礦物富含鎳、鈷、銅、錳及稀土等高價金屬,是陸地資源重要補充,且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現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角斗的新戰場,而我國深海開采技術起步較晚,盡管近二十年來我國海工技術有了較快發展,但核心技術薄弱,難以快速形成商業開采能力。”徐彪表示,湖南省在海洋勘探裝備、水下集礦車、揚礦泵方面具有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勘探技術手段、水下作業深度方面存在不足,系統集成能力不足,且難以滿足數字化、電動化、智能化的需求,該項目研究將攻克深海礦物開采的探、采、集、輸等關鍵技術,推動相關裝備技術示范應用,為海礦物商業化開采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隨著海洋采礦產業鏈形成與發展,將帶動湖南省工程機械、冶金加工等行業的產業結構轉型。
“這個項目主要解決的就是技術問題,首先是深海礦產的補給問題,其次要解決輸送技術問題,此外,控制技術問題以及深海礦產勘探技術都等待解決。”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茂林告訴記者,這個項目難度很大,但從項目啟動到現在,七八個月的時間已完成了一些關鍵技術的設計和局部的實驗。
“我們在采礦車的設計上做了一些改進,其中包括控制技術和模擬技術等方面。”李茂林解釋道,“采礦車在水下行駛的時候,視野非常受限,光源只能照到幾米遠,在陸地上就無法掌握采礦車的動態,比如說工作狀態如何,在哪個位置……所以這套模擬系統,就能按照采礦車導航定位系統發出來的信息,準確的判斷各個設備的位置,再以這個位置作為信號,把場景重現出來。”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項目在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等幾個方面已取得實際進展:首先,對深海礦物開采系統進行了總體需求分析和梳理,并將需求分解到勘探、采集輸送、模擬仿真和智能運維、電驅動、智能控制與調度等各個子系統。如仿真和運維系統就梳理了深海采礦系統操作培訓與輔助作業、深海采礦系統運行實時監控、故障實時診斷、故障實時處理、系統維護保養等需求。其次,制定了深海開采系統的總體方案,完成了各子系統的接口定義。正在進行各子系統的詳細設計。部分系統已形成功能設計說明書、方案設計說明書和軟硬件設計說明書。為后續功能開發奠定了基礎。第三,在一些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形成了部分試驗的過程樣機。
據了解,目前該項目已經申請/授權發明專利14項,發表學術論文3篇,注冊軟件注冊權1個,還包括10個設計文檔。
“目前這個項目在湖南省的發展還是比較快的,比如說湖南大學成立的運載裝備的系統創新中心,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呈一個非線性的速度在發展。”湖南大學黨委常委、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執行院長姜潮表示。
“大家要密切的協同,科研人員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同時還要重視環境問題。”李茂林表示,海洋采礦處理不好就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之后要進行環境的測試,甚至還將制定一些標準。
“我們這個項目確實來之不易,2020年全省只有兩個。我對該項目充滿信心。”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處副處長孫丕忠表示,湖南會全力支持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