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3月2日起,陜西省開始實施一批新的地方標準,其中包括《水泥穩定風積沙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風積沙是沙漠地區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粉粒、黏粒含量少的沙物質,其分布廣泛,儲量豐富。因此,采用風積沙作為建筑工程原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對于推動西部沙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很有必要且很有意義。


風積沙筑路試驗現場
2015年9月,榆林市交通運輸局組織實施了《榆林地區風積沙綜合利用筑路技術研究》。2020年11月,該課題研究榮獲“十三五”陜西省省交通運輸科技成果展一等獎。該課題針對水泥穩定風積沙和水泥粉煤灰穩定風積沙作為路面底基層、基層的技術性能,對風積沙路面結構展開了系統研究,將風積沙就地取材和利用其修筑道路,解決了風沙地區筑路材料匱乏等問題。
3月8日,上述《技術規范》主要起草人、榆林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公路管理局局長馬潤前告訴記者,二級以上公路從結構上可分為路面(瀝青層)、路面基層、路基改善層、路基。其中,路面基層由底基層和基層組成。馬潤前說:“此前國內外學者已就風積沙在筑路工程上的利用開展了幾十年的研究,但主要是用風積沙修筑路基部分,我們這個研究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我們是用風積沙修筑路面基層部分。”
“過去修筑路面基層和路基改善層,要用大量砂石砂礫和石灰土等材料,這些材料往往是通過開山炸石得來,甚至會有一些濫挖濫采現象,對環境破壞很大。”馬潤前說:“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傳統筑路材料缺乏,這些年由于環保政策的收緊,傳統筑路材料價格日趨高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豐富低廉的風積沙代替傳統筑路材料,不僅可以減少環境破壞問題,還可以節約材料外運成本,緩解原材料供應帶來的制約,縮短工程周期,進而降低工程造價。在保證公路工程的建設質量和技術性能的同時,實現了更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榆林地區風積沙綜合利用筑路技術研究總報告》顯示,同為18cm厚度的天然砂礫路基改善層每立方米造價為92.52元,而利用風積沙修筑的路基改善層每立方米造價僅為42.95元。由此可見,利用風積沙鋪筑路基改善層單位造價較原設計天然砂礫路基改善層大致減少了53%。
此外,不考慮運輸等其他費用,單從原材料造價方面考慮,原路面石灰土底基層造價為16.9元/㎡,而利用風積沙修筑的底基層造價為10.0元/㎡,相對于石灰土底基層要節約6.9元/㎡,降低造價約40.8%。
馬潤前表示,研究發現,利用風積沙修路,總體造價可降低30%左右。在技術規范頒布前的試驗階段,榆林市公路局已利用該項技術修筑各等級公路100多公里,“目前在我國分布著沙漠的省份中,只有陜西推出了利用風積沙修筑路面基層的技術規范,如果這一技術能應用在更多的沙漠地區,將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筑路工人在“第一師十四團——塔里木沙漠公路”終點留影
據悉,新疆早在2014年就開展風積沙修路。2019年3月份,“第一師十四團——塔里木沙漠公路”項目的“風積沙路基”貫通,與中國首條沙漠公路“塔中一號公路”成功連接。該項目投資5.85億元人民幣,公路起點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四團,接省道S210線K173+306樁號,途徑十四團天鵝湖濕地公園和睡胡楊景區,終點接塔中1號公路,建設里程136千米,2019年9月完成柏油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