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成功了,一次性開泵通水成功了!”近日,在位于定海區岑港街道冊子北岙水庫的浮船塢里,當管理人員按下啟動按鈕,源源不斷的清水通過輸水管涌向大皇山礦區,現場掌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這標志著省交通集團大皇山礦地表引水工程通水成功,也意味著周邊村集體經濟“造血動脈”打通了。

走進生產繁忙的大皇山礦區,可見數輛礦用自卸車來來往往,不斷將礦山上的石料運進旋回破碎車間,在粗碎、中細碎、篩分等全自動化生產過程中,淡水作為工作介質和抑塵措施,全程參與砂石骨料的生產。“為了更好地提高砂石質量,我們采取了濕法工藝生產,在提高砂石品質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實現環保除塵,改善礦區生態環境,篩洗下的較細顆粒再通過工藝流程生產出精品機制砂,滿足高端市場的需求。”浙江交投礦業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經理徐巍介紹,砂石骨料是國家道路、橋梁、水利和城市設施等建設工程不可或缺且用量巨大的原材料,作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礦石骨料生產供應保障基地,大皇山礦通過引進國際一流的全智能水洗整形工藝生產線,每小時砂石產量高達800余噸,雖然礦區通過智能水循環系統已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但對正在建設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大皇山礦區而言,進一步減少自來水消耗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大皇山礦區所處的岑港街道冊子島,原本是一個以傳統漁業為主的懸水小島,淡水資源匱乏,但隨著舟山大陸引水工程的建設,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已和本島連為一體。
“冊子島有兩個水庫,其中北岙水庫儲水量可達27萬立方米,雙螺水庫可達45萬立方米,目前兩個水庫的淡水資源僅供農業灌溉所用,豐水期常會出現水資源過?,F象。”岑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賀紅雷說,一邊是不斷減少自來水使用的大皇山礦區,一邊是淡水資源充沛,村集體經濟卻較為薄弱的南岙、冊北和桃夭門村,如何實現攜手共贏?該街道開展的基層黨建共建共治工作在其中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在企業和街道、村的共同努力下,經過5個月的設計和施工,投資1000余萬的省交通集團大皇山礦地表引水工程建設完成,預計將為3個村合計增加年集體經濟收入2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