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摩托遠銷美國、德國、法國等80余個國家和地區 資料圖片
從外銷雞毛蒜皮到出口汽車摩托,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重慶外貿發生的變遷。市外經貿委副主任宋曉國昨日介紹,1983年,我市首次向國外和境外出口產品,當時主要以腸衣、豬鬃、鹽漬菜、小榔頭等產品亮相世界,被戲稱為“雞毛蒜皮”,目前,重慶造產品供往世界197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為汽車、摩托車等機電產品。
當年供貨為“雞毛蒜皮”
1980年,重慶被批準為直接對外貿易內河口岸一類口岸,重慶海關恢復。1983年,重慶被國家批準為計劃單列市。
市外經貿委副主任宋曉國昨日介紹,當年,重慶就開始向國外和境外出口產品,出口的產品有點寒酸,主要是腸衣、豬鬃、鹽漬菜等農副產品,幾乎沒有科技含量。
重慶五金礦產機械進出口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袁昌玉昨日介紹說,1983年,她所在的公司也開始向外出口產品,主要是榔頭、釘錘等小五金產品。
重慶造摩托跑遍世界
其實早在1981年,在重慶生產的嘉陵50型摩托車已經開始走出國門,只是量不大,并且中國嘉陵是中央在渝企業,其出口由海關總署代理,直到1988年,中國嘉陵才開始自營出口。
三十年來,重慶摩托行業迅猛發展,力帆、宗申、隆鑫等一大批本土摩托車企業崛起,1998年9月,民營企業自營出口權批下來了,這些民營摩托車企業開始向國外起跑。
如今,嘉陵摩托車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力帆摩托和汽車已初步實現了生產的全球化。宗申摩托子公司也遍及世界各地。2003年以來,我市力帆、宗申、隆鑫等摩托車企業年出口額均在1億美元以上,我市摩托車出口連續5年全國排名第一。
市外經貿委副主任宋曉國昨日介紹,總之,三十年來,我市對外貿易實現了從雞毛蒜皮到汽車摩托車為主的機電產品的蛻變。目前,重慶造產品供往世界19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摩托車零部件、通用型汽柴油機、汽車以及零部件出口、中小型船舶、儀器儀表、電氣動工具、化工醫藥、輕紡和資源性產品加工、特色農產品、綠色食品等重慶造產品。
個案
外資審批權
從300萬美元到1億美元
1983年,重慶被國家批準為計劃單列市,中央授予了重慶300萬美元外資審批權。
宋曉國當時在市外經委外資處工作。“當時很興奮,拿著這紙批文。”市外經貿委副主任宋曉國說。1983年前,外資進入重慶,由四川省審批。有了審批權,重慶似乎還難以吸引外資,外資企業更加偏愛沿海。直到1985年,重慶慶鈴有限公司成立,我市有了第一家外資企業。宋曉國說,這是由重慶自己審批的,由于涉及汽車行業,也報了中央有關部委審批通過。
(源自:重慶商報)
如今,重慶外資審批權為1億美元。重慶的環境也更加吸引外商。
到去年年末,全市歷年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4419家,每年平均有185家外資企業落戶重慶。其中,美國福特、英國BP、日本本田、瑞典愛立信等93家世界500強企業都入駐重慶。
數據
重慶賺外匯能力
30年高了156倍
從靠雞毛蒜皮賺外國人的錢,到靠機電產品賺錢,賺錢能力30年高了156倍。
據海關統計,1983年,重慶進出口總額僅有3168萬美元,其中出口2844萬美元。2007年進出口總額達到74.4億美元,是1983年的233倍。出口額達45.1億美元,是1983年的157倍,增長156倍。
特別是過去五年間,開放型經濟高速發展。外貿依存度達到13.24%,提高6.24個百分點。五年間,機電產品出口翻兩番,達到29.5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翻了三番,突破10億美元。全市產品出口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上億美元的市場達到12個,對歐洲出口增長426%,對美國出口增長445.5%,對日本出口增長222.77%,對韓國出口增長145.64%,對非洲出口增長602.30%,對俄羅斯出口增長590.21%。
(源自:重慶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