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立方米——這是去年一年廈門產生的建筑廢土總量。隨著城市發展加速,建筑廢土量正迅猛增長,而過往,建筑廢土的處理方式大多是填埋。

湖里區店里工業區拆遷現場,移動破碎機將建筑廢土就地轉化為再生建材。

建筑廢土經處理可制作成透水磚等80多種產品。
建筑廢土處理方式正在升級:在拆遷現場,建筑廢土可就地轉化為再生建材;部分建筑廢土運往工廠加工處理,可制成80多種建材。新的處理模式推動建筑廢土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減少了交通運輸成本、財政支出、土地占用和環境污染,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統一。
目前,我市已完成建筑廢土就地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5個,累計處理建筑廢土8.9萬立方米,生產再生粗細骨料合計8.5萬立方米;正在實施項目3個。未來嶺兜、下湖、何厝、鐘宅和大嶝等多個拆遷項目也將采取就地資源化利用方式,合計建筑面積410萬平方米,預計將處理建筑廢土266萬立方米,預計生產再生石子161萬立方米、再生石粉105萬立方米。
據悉,我市已有12家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企業,分布于島外4個區。2019年,全市建筑廢土年處理能力達310萬噸,已初步形成規模。
近年來,市建設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市委市政府“兩高兩化”建設相關決策部署,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多措并舉推動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助力廈門向綠色宜居的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邁進。
【解密】
方式1 就地“消化” 在工地引入“移動破碎機”,邊拆邊處理
在湖里區店里工業區達19萬平方米的拆遷工地上,鉤機、鏟車、霧炮車和移動破碎機正同時作業——廠房拆遷后產生的建筑廢土篩去生活垃圾、裝修垃圾后,投到破碎機中,由吸鐵器將鋼筋、金屬材料進一步分離,余下的土石塊再經粉碎、篩分為不同粒徑的再生建材——石子(粗骨料)和石粉(細骨料)。“預計經過4至5個月的處理,這里將產生15萬立方米的再生建材,可有效減輕建筑廢土填埋消納場的壓力。”泰利輝環保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批再生建材,將從拆遷現場送達島內外的市政工程工地,直接用于鋪路修路、地鐵站點及管廊管溝的回填等——這是一種全新的建筑廢土就地處理、循環利用模式。以往,建筑廢土需運到島外,大多采用填埋處理,交通成本居高不下,同時也造成環境污染、土地占用。
現在,通過在工地引入“移動破碎機”,可就地處理建筑廢土并及時循環利用,這一方式可以說是省錢、省力又省地。若做一組估算,僅湖里店里工業區項目,按每立方米建筑廢土運輸費用70元計算,就地處理可節約財政支出1050萬元;按智能土方車每車裝8立方米計算,可為城市道路交通減少18750輛車次車流量;按建筑廢土堆高5米計算,可節約3萬平方米的國土面積。同時,再生建材比天然建材價格便宜15%-30%,還可節約工程支出。
方式2 運往加工廠 通過加工,可制成80多種建材產品
在專業工廠內,建筑廢土處理為粗骨料、細骨料后,還可進一步加工為各類建材制品。在同安宏鷺升工廠,磚、石、混凝土等建筑廢土經移動破碎站粉碎后,經分類、清洗、攪拌,再由德國原裝進口自動砌塊成型機加工為路沿石、透水磚等建材制品——高峰期,這條生產線一日可生產800平方米的透水磚。
“通過加工,建筑廢土可制成市政、水利水工、仿石及砂粉等4大類80多種產品,包括護坡磚、保溫磚、仿古磚等,可廣泛應用于城鄉環保美化項目。”宏鷺升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該工廠可處理50萬噸建筑廢土,生產再生環保建材60萬立方米,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在廈門,還有少量建筑廢土可經專業技術提純處理,成為石英砂、復合超白球土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品,而這些材料是制作玻璃、陶瓷、釉所需的原料。這種“變廢為寶”的循環綠色經濟,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在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建筑廢棄物回收率已超過90%,國內建筑廢土回收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據悉,我市2019年建筑廢土處理能力達到310萬噸,已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