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東汕頭港區廣澳二期碼頭,陽光灼熱刺眼,熱浪不停翻涌。在碼頭貨運查驗場內,密密麻麻地停滿了幾十輛貨車,汕頭海關所屬廣澳海關關員正忙碌地穿梭其中,驗放從馬來西亞運輸入境的河砂。
優質河砂缺口較大,派專員提高通關效率
在汕頭地區,天然河砂資源貧乏,優質河砂缺口300萬噸/年,擴大河砂進口迫在眉睫。馬來西亞河砂有品質和價格上的優勢,但散貨船運費、滯期費、碼頭費用等占據進口河砂價格的大部分成本,因此,通關時間對于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河砂從進口申報到放行結關僅用了45分鐘,這不僅縮短了通關時間,還減少了我們企業的運營成本。”德信源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楊經理說。
為促進河砂進口、緩解本地河砂緊缺局面,廣澳海關專門派員指導企業明確通關申報環節的注意事項及操作要點,進行一對一幫扶,鼓勵企業綜合使用提前申報、擔保放行和匯總征稅的方式,并加強與實驗室溝通聯系,優先安排檢測,及時了解進口河砂是否符合檢測要求,在確定達標的情況下優先完成合格評定,切實提高進口河砂的通關效率。7月份以來,該關已監管進口河砂47484噸。
過度依賴進口河砂并非良策
進口砂石也是自然資源開采而來,在全球砂石需求量都猛增的今天,靠自然力量緩慢形成的河流、湖泊來砂量終究無法長期連續滿足大量的開采需求,雖可暫緩壓力,但不能維持供需平衡。
此外,進口河砂價格高、運輸期較長、物流費用高,同時要繳納一定的清關費、稅費等,從經濟效益角度分析,不可過度依賴進口河砂。
大力發展機制砂才是良藥
我國砂石骨料消費呈逐年增長態勢。過去以天然砂石為主,隨著天然砂石資源枯竭、生態保護要求提高和建設工程需求量持續增加,機制砂石逐漸替代天然砂石彌補市場需求,目前機制砂石已占建設用砂石的70%左右。
機制砂石主要指由原生礦產資源經機械破碎、篩分、整形等工藝加工制成的砂石顆粒,具有技術裝備先進、規模大、生產周期短、產品成分單一、粒徑可調、質量可控等特點。國內一批重點工程均將機制砂石作為主要原料。
近年來機制砂石生產快速轉變為大規模集約化機械化自動化工廠,行業發展取得很大進步,但也面臨供應能力弱、綠色發展水平低等問題。因此,要加快落實《關于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強對機制砂石行業的管理和引導,從規劃布局、工藝裝備、產品質量、污染防治、綜合利用、安全生產等方面加強聯動,加快推動機制砂石產業轉型升級,更好滿足建設用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