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煤礦智能化發展就是無人化發展。但煤礦智能化發展不是不需要人,而是讓煤炭工人更體面、更有尊嚴地工作,讓煤礦工人成為年輕人更喜愛的職業。”王國法指出,對于煤礦智能化,目前存在一些模糊、不正確的認知。
目前,對智能化的偏見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濫用智能化概念,一些煤礦技術成果鑒定,不管是否和智能化相關,都要冠以“智能化”,一些只有信息系統的礦井也自認為是智能化……因此,一些人對智能化比較反感,認為包裝的東西太多,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另一種是以僵化、苛刻的思維看待煤礦的智能化,全面否定煤礦智能化的進步。
王國法認為,這些都是片面、不可取的。“感知、決策、執行是智能化的三個基本要素。”他介紹,煤礦智能化是指煤礦開拓設計、地測、采掘、運輸、洗選、安全保障、生產管理等主要系統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與自執行的基本能力,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煤礦智能化發展的目標是建設智慧煤礦,智慧煤礦與智慧社會、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有類似的科學內涵。

“在煤礦智能化發展初級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理念,需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王國法對記者表示,這是智能化發展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煤炭綜采技術裝備已實現從依賴進口到全部國產化的轉變。近十年來,通過智能化開采技術與裝備的創新研發,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在薄和較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大采高和超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和特厚煤層綜放開采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方面實現領跑。并已建成一批現代化特大型安全高效煤礦,為全面推進智慧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目前我國技術裝備的保障能力,還不能夠完全滿足煤礦智能化發展、企業發展的需求,研發滯后于發展需求是目前最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初級發展階段,標準規范不健全。同時還面臨人才匱乏問題,這幾年,年輕高端人才進入煤炭行業的很少,這個問題在煤炭企業中普遍存在。”王國法對記者表示,除此之外,煤礦智能化發展還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我們煤炭是與開采條件高度相關的一個行業,特別是老礦區、西南礦區,普遍面臨資源開采條件比較復雜的難題,發展智能化難度就很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煤炭智能化發展要堅持市場化主導與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與謀劃長遠、典型示范與整體推進、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結合等原則。
為推動煤礦智能化發展,王國法指出,不僅需要加強統籌規劃,科學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標準體系建設,還需要加快生產礦井智能化升級,并進一步提升云平臺管理能力。
現階段,我國很多新建現代化礦井已經按最高水平進行規劃設計,如陜西巴拉素煤礦;已建礦井也主動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如陜煤張家峁煤礦,通過整合90多個子系統,建設了煤礦運行系統的八大智慧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煤礦智能化發展還為煤礦取消夜班作業提供了技術支持。“棗礦集團在全國煤炭行業首次提出全面取消夜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之所以能夠提出這樣一個方案,實際上最重要的還是靠煤炭智能化發展支撐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才有條件實現新的勞動組織方式。山東開采條件比較復雜,面臨更多的安全隱患和威脅,需要通過智能化煤礦建設解決煤炭高質量發展問題。”王國法指出,全面取消夜班是改善煤礦工人工作條件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將來有望在整個煤炭行業推廣。
為形成煤礦完整智能系統,全面智能運行、科學綠色開發的全產業鏈運行模式,王國法介紹,初步規劃到2021年建成100個智能化示范礦井,初步形成煤礦開拓設計等主要環節的數字化傳輸、自動化運行技術體系,基本實現采掘工作面減人提效、綜采工作面少人或無人操作、井下固定崗位無人值守與遠程監控;到2025年,大型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形成煤礦智能化建設技術規范與標準體系,井下重點崗位機器人作業;到2035年,全面實現煤礦智能化開采,建成智慧煤礦體系。
此外,為保障煤礦智能化發展,王國法認為,不僅需要推進煤礦智能化標準組織建設,通過建立煤礦智能化產業創新聯盟等方法提高智能化服務能力,還應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加強組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