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之于礦業,有一點是毫無爭議的,就是要構建一種新的智能模式,實現資源與開采環境數字化、技術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控制可視化、信息傳輸網絡化、生產管理與決策科學化,智能化也成為礦山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
以智能化帶動傳統礦業的轉型和升級,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綠色”礦山,提高礦山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中國礦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01 現狀:智能化建設初級階段
智能礦山是以互聯網和物聯網為主要載體的現代礦山建設的總稱,旨在通過智能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礦山具有人類般的思考、反應和行動能力,實現物物、物人、人人的全面信息集成和響應能力,主動感知、分析、并快速做出正確處理的礦山模式。
目前,在國家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驅動下,我國礦山領域的智能化建設不斷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國內礦山已基本建設了安全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通信聯絡系統等多種系統,以及覆蓋礦山主要生產環節的通信與傳輸網絡,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但同時,我國礦山智能化之路任重而道遠,尤其表現在總體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大型礦山企業,憑借著龐大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率先布局智能礦山建設,形成了涵蓋先進綜采、監測、裝備制造的礦山運營體系。
但相比之下,一些中小礦山企業則面臨著“想智能化卻無法智能化”的境地,資金、技術、人員配置無法達到智能礦山建設的需求,智能化進展緩慢。
整體而言,我國礦山行業仍處于智能化建設的初級階段。
02誤區:智能化能否一步到位?
近幾年,隨著智能礦山概念的火熱,智能礦山建設如火如荼,而在智能化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誤區,如何規避這些誤區,對礦山領域實現智能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以引入自動化生產線代表實現智能化
部分礦山企業對智能化建設認識不夠,以及考慮成本投入因素,認為只要引入自動化生產線、生產設備或工藝系統,就實現了礦山智能化建設。

自動化僅僅是智能化改造最具代表性的一步,智能礦山體系自下而上包括設備層、控制層、生產執行層、管理層和決策支持層等關鍵層次的智能化建設,還要統一架構的礦山數據庫、規范的數據接口、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以及智能系統的支撐。
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導致先進生產線的優勢無法發揮、落后的生產關系無法匹配先進工藝等問題。
★★(二)智能化過程似乎可以一步到位
部分礦山企業希望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或設備,實現無人值守、井下作業人員減少、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提升的目標,但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智能化過程也不能一步到位。

礦山智能化是一個全面而復雜的過程,它涉及智能化建設的全面認識、專業化執行團隊、系統性設計、匹配的智能系統、智能化管理和決策體系、長期的優化完善等方面,需要企業循序漸進的進行升級改造,最后形成智能化體系。
★★(三)效仿好像就能縮小與優勢企業的差距
我國大部分礦山企業喜歡模仿優勢企業的技術和經營模式,礦山智能化也不例外,諸如神華等大型礦山企業,在智能化過程中,也是從借鑒德國先進礦山的經驗開始的。

但在借鑒過程中,神華等大型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從自身實際出發,建立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礦山體系,成功地完成了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的轉型升級。
與神華相反,目前很多企業盲目借鑒,引進龍頭企業所采用得相應的技術或設備,并沒有充分考慮自身需求并積極開展關鍵技術研究,也沒有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和設計,造成生產工藝或設備與礦山實際需求嚴重不符。
★★(四)盲目依靠高投入代替智能化規劃
礦山智能化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面的投入和配置統籌,盲目的高投入,希望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智能化改造,結果只能適得其反,不但造成資源浪費,更阻礙了企業智能化發展道路。
03礦山領域智能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注重前期的系統性規劃設計
前期的系統性規劃設計是實現礦山領域智能化的基礎保障。
企業要合理規劃發展方向,系統設計建設方案,通過多專業、多領域的技術融合,形成系統性的智能化建設規劃,打造適合自身的智能化礦山組織實施模型。
★★(二)逐步實現并持久完善
礦山領域智能化建設是一個逐步實現的,要以企業現有基礎為起點,逐步完善,不能一蹴而就。

★★(三)形成研發改造和管理體系
礦山智能化過程要以自身實際需求出發,在效仿其他礦山企業的同時,要立足當前工藝系統,以滿足智能化運行、標準化應用、市場化運作要求為目標,實現工藝系統整體上的升級,并完成與運營工作的匹配。
★★(四)合理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
礦山智能化建設涉及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綜合投入和統籌配置。

在人力方面,礦山企業要加大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系統培訓,實現崗位協作與聯動。另外,構建和完善專家系統,實現數字化高度集成和決策支持。
在物力方面,要根據礦山情況和自身需求,綜合生產能力和智能化功能需要,合理的引進智能化生產系統或設備。
在財力方面,資金的投入要以智能化建設的總體規劃為根本,既不能吝惜投入,也不能盲目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