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炭儲量分布
1、儲量區域分布面廣,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根據國土資源部《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6)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煤炭查明資源儲量15663.1億噸,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煤炭資源分布呈現“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煤炭資源的分布與消費區分布極不協調。從東西分布看,西部地區查明儲量11383.81億噸,占72.68%;中部地區3409.51億噸,占21.77%;東部地區588.9億噸,占3.76%;東北地區280.89億噸,占1.79%。從南北分布看,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個地區煤炭儲量13450.58億噸,占85.87%;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儲量2212.53億噸,占14.13%。從省份分布看,除上海市外,其他省份都有不同數量的煤炭資源,其中查明資源儲量前10位的省(區)有內蒙古(26.24%)、新疆(24.09%)、山西(17.3%)、陜西(10.28%)、貴州(4.18%)、河南(2.21%)、云南(2.14%)、寧夏(2.09%)、甘肅(2%)、安徽(1.91%),合計14478.41億噸,占全國的92.44%。
2、動力煤多、煉焦煤少
從煤種分布來看,動力煤約占72%,煉焦煤約占26%(其中主焦煤、肥煤、瘦煤等基礎煤種比例較少,僅占13.35%),分類不明的占2%。動力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分別占全國的46%和38%;煉焦煤主要分布在山西、安徽、山東、貴州和黑龍江;無煙煤主要分布在山西和貴州。按煤化程度高低可以分為無煙煤、煙煤、褐煤,其中無煙煤約占12%,煙煤約占75%,褐煤約占13%。
3、煤炭硫分從西北向西南逐漸升高
據統計,中國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僅占探明儲量的17%左右,大部分煤炭的灰分為10%-30%。煤中硫含量變化范圍為0.02%-10.48%,變化較大,以各賦煤區保有儲量為劃分基礎計算得出的中國煤中硫的含量加權平均值為1.14%。從區域分布看,西南地區硫分最高,平均為2.33%,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硫分較低,分別為0.54%和0.67%。從省份分布來看,硫分較高的有浙江(4.4%)、湖北(3.84%)、廣西(3.30%)、重慶(3.26%)、貴州(2.67%),硫分較低的有黑龍江(0.36%),新疆(0.41%),安徽(0.68%)和內蒙古(0.68%)??傮w來看,以浙、贛、渝、桂為界,中國煤炭硫分有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升高再降低的趨勢。
二、煤礦產能分布
1、煤礦產能西多東少,但開發強度東高西低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16年底核準(核定)的煤礦生產能力為345032萬噸(不含在建礦井和手續不全礦井產能)。從區域分布看,西部地區170346萬噸,占49.37%;中部地區130277萬噸,占37.76%;東部地區26663萬噸,占7.73%;東北地區17746萬噸,占5.14%。從省份看,公布產能在1億噸以上的有山西(94120萬噸)、內蒙 古(78099萬噸)、陜西(37674萬噸)、貴州(17016萬噸)、河南(16174萬噸)、山東(15437萬噸)、安徽 (15061萬噸)、黑龍江(10296萬噸),合計283877萬噸,占82.28%。
如果用公布的煤礦產能與儲量比值作為區域煤炭開發強度指標,那么從西到東煤炭開發強度逐漸增加,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依次為0.15%、0.38%、0.45%、0.63%,說明東部和東北地區煤炭開發強度相對較高。
2、小型煤礦數量多,大型及特大型煤礦數量少
從產能規模分布看,中國煤礦平均產能規模為75.66萬噸/處,其中:小型煤礦數量占60.24%,但產能僅占10.12%;中型煤礦數量占20.77%,產能占17.90%;大型煤礦數量占15.15%,產能占34.67%;特大型煤礦數量占4.84%,產能占37.31%。
從省份分布看(前5名):小型煤礦主要分布在黑龍江、貴州、四川、湖南、江西,中型煤礦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古、貴州、陜西、山東,大型煤礦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陜西、河南、山東,特大型煤礦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陜西、安徽、山東。
三、煤炭產量分布
1、煤炭產量比例與儲量比例不平衡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煤炭產量336398.5萬噸。從區域分布看,西部地區192362.7萬噸,占57.18%,較公布產能占比高7.81個百分點,較儲量占比低15.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110357.4萬噸,占32.81%,較公布產能占比低4.95個百分點,較儲量占比高11.04個百分點;東部地區22330萬噸,占6.64%,較公布產能占比低1.09個百分點,較儲量占比高2.8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11348.4萬噸,占3.37%,較公布產能占比低1.77個百分點,較儲量占比高1.58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煤炭產量比例低于資源儲量比例,中部、東部和東北地區煤炭產量比例高于資源儲量比例。
分省份看,煤炭產量前5名的分別是內蒙古83827.9萬噸、山西81641.5萬噸、陜西51151.4萬噸、貴州16662.2萬噸、新疆15834萬噸,合計占全國煤炭產量的74.05%。從以上分析看出,新疆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但煤礦產能和產量均相對較低,說明下一步開發潛力大。
2、產能利用率西高東低
按公布煤礦產能計算,中國煤炭產能利用率97.50%(如果將在建礦井和手續不全礦井產能包括在內,產能約47億噸,產能利用率僅71.57%)。其中:西部地區產能利用率112.92%、中部地區產能利用率84.71%、東部地區產能利用率83.75%、東北地區產能利用率63.95%。產能利用率從西部到東部逐漸降低,尤其是西部地區,利用49.37%的公布產能貢獻了57.18%的煤炭產量。
分省份看,公布產能利用率較低(后5名)的是北京、河南、吉林、廣西、黑龍江,分別為75.62%、73.61%、60.83%、55.73%、54.62%。
四、提高煤炭供給質量目標和路徑建議
1、制定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煤炭產能規模,提高產能利用率
相較于其他礦產資源,中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可滿足相當一段時期內煤炭開發需要,這為煤炭作為中國主體基礎能源提供安全保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比例降低。當前能源消費總量已接近頂部,增長緩慢;煤炭消費量和原煤產量已提前進入下降通道。煤炭工業“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煤炭產量達到39億噸,已接近2013年頂點的最高產量39.74億噸,顯然能滿足期間的經濟發展的需要,考慮一定的安全系數,如果按產能利用90%-95%計算,煤炭合規產能建議控制在41億-43億噸。
從煤礦產能利用率看,中部、東部和東北地區產能利用率均不高,尤其是東北地區僅63.95%,說明隨著煤礦開采年限增加、煤炭資源減少以及其他因素影響,這些地區的有效產能并不高。對于這部分地區,尤其是東部和東北地區,可結合資源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等因素,對產能重新核定后,將無效產能置換出來,擴大西部地區高效產能,提高產能利用率。
2、綜合考慮煤炭資源區域稟賦特點,優化開發布局
當前中國煤炭資源開發呈現出區域不平衡的特點,東部及東北地區開采強度較高,而西部地區擁有72%以上的儲量,但只提供了57%的產量。優化煤炭開發布局的路徑是“壓縮東部、限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根據規劃,2020年煤炭產量東部地區1.7億噸、東北地區1.2億噸、中部地區13億噸、西部地區23.1億噸,與2016年相比,東北地區略有增加、東部地區減少0.53億噸、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增加1.96億和3.86億噸。與該地區的資源儲量比,中部、東部和東北三個地區開采比例仍然較高,西部地區開采比例仍相對較低。由于調整布局需要一定的時間,可在“十四五”時期進一步增加西部地區煤炭開發力度。
3、提高煤礦集約化水平,提高大型煤炭基地產量
一是減少小型煤礦數量,提高煤礦產能平均規模。目前小型煤礦數量占60%以上,但僅提供10%左右的煤炭產能。提高煤礦產能規模,一方面在去產能過程中,符合條件的小型煤礦優先退出;另一方面對于未來需要新建或改擴建煤礦,結合不同地區的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制定最低規模標準。
二是提高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形成大型煤炭基地產業集群。目前大型煤炭基地產量比重相對較低,擁有93.71%的煤炭儲量,但僅提供90%左右的煤炭產量。規劃明確提出,以大型煤炭基地為重點,統籌資源稟賦、開發強度、市場區位、環境容量、輸送通道等因素,優化煤炭生產布局。對大型煤炭基地應采取分類調整策略,降低魯西、冀中、河南、兩淮大型煤炭基地生產規模,控制蒙東(東北)、晉北、晉中、晉東、云貴、寧東大型煤炭基地生產規模、有序推進陜北、神東、黃隴、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到2020年,煤炭生產開發進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37.45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95%以上。
4、最大限度回收煤炭資源,對稀缺煤種實行保護性開采
由于煤炭資源不可再生,要統籌考慮去產能和資源回收的關系。煤礦關閉退出后,要想再回收剩余資源,要么付出更高成本,要么安全、技術上不可行。因此要對關閉退出煤礦進行全面綜合評估,對于資源枯竭或剩余資源確實沒有開采價值的煤礦可加大退出力度,但對于仍然具有開采價值的煤礦,即使規模較小,建議有序控制退出進度,以便最大程度回收資源。另外,雖然中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但優質煉焦煤資源儲量較少,建議對于這部分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對于部分高硫煤,由于目前脫硫技術比較先進,建議最大限度地回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