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遼陽弓長嶺區大湯河采石礦,夏季百畝荷花綻放,千畝層林疊翠,風景如畫,每天有1000多名游人在此流連忘返。
幾年前,這里是廢棄礦山,寸草不生,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劣。從2012年開始,遼寧以青山工程為抓手,全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礦山環境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讓包括大湯河采石礦在內的846座礦山披綠生綠,重現生機。
6月中旬,記者在鞍山市東鞍山鐵礦排巖場南三環路段看到,一塊約70畝的露天尾礦剛修復好。工人們正給新栽植的山杏樹澆水;不遠處的山坡上,另一塊露天尾礦正在修坡、整形、覆土。“開采了七八十年,以前只挖掘不保護,這些大型礦山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隱患;同時排巖場、尾礦庫、露天采坑形成粉塵,鞍山市城區大氣降塵量居高不下,露天采坑排水及選礦廢水也污染著周邊環境。”鞍鋼集團礦業公司安全環保部負責人介紹。
經過初步治理,與東鞍山鐵礦排巖場僅一路之隔的舊堡居民區,百姓們晚上可以出來遛彎兒了。“幾年前,這兒寸草不生,雨天泥,晴天土,都不敢開窗戶。沒想到,如今能治得這么好。”附近居民楊軍說。
5年來,曾經讓鞍山市區塵霧彌漫的東鞍山、齊大山等4座大型鐵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遺留的排巖場完成治理,正在生產的礦山也都邊生產邊治理。爆破、平整、運土覆土、植樹種草,昔日千瘡百孔的礦山恢復了自然生機。
遼寧省是礦業大省,鐵、鎂、煤產量都在全國位于前列。由于歷史原因,礦產資源開發普遍忽視環境保護,積累大量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全省受采礦影響的區域面積達2202平方公里,礦山廢渣累計堆放量達42億立方米,占地面積146平方公里,成為遼沈大地的傷疤。
2012年,遼寧頒布《青山保護條例》,啟動實施了青山工程,重點推進閉坑礦山及其他工程破損山體的生態治理。5年來,僅省財政就先后投資13.5億元,完成閉坑礦山治理7333公頃,新增森林面積14.8萬公頃,新增綠化面積35.3萬公頃,礦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青山工程總投資逾一百億元,有效拉動了上下游產業。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惠及農戶約35萬戶、160多萬人,發展蘋果、板栗、榛子等經濟林377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