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6日,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創新引領循環經濟發展”為主題,重點圍繞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循環經濟理念與實踐創新、制度與機制創新、技術與模式創新,進行深入研討。
本屆論壇強化創新引領,在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方面展開專題研討,聚焦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從推進循環經濟促進法修訂、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創新體系建設、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資源循環、綠色金融體系,綠色供應鏈構建等方面研討如何加快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激發新動能的,創造新優勢的思路和對策。
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解振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等領導和專家出席并發言,來自全國人大環資委、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等相關司局,部分地方發改委和工信委,相關行業協會,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國際NGO組織以及企業的500余名代表參加了此次論壇。
徐匡迪致辭時指出,近十年來,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每年以大約15%的速度增長,2015年年末產值已經達到了2萬億,解決就業人口3000萬人。但必須看到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總體資源利用率低,核心裝備還需要進口。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總體上仍是粗放型。一方面,我國資源對外的依存度高,例如原油、鐵礦石和銅對外依存度分別是56.4%、66%和71%,資源的安全面臨挑戰。另一方面,固體廢棄物的利用率低,城市礦山中隱藏著豐富的資源,因此應依靠技術創新,高效開采城市礦山等資源。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促進循環經濟做大做強。
解振華表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提出要堅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信心,樹立新的資源觀,深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協同效應,創新技術機制,加強多雙邊國際合作,發展共享和分享經濟。
美國麥克唐納創新集團董事長兼CEO,世界經濟論壇超級委員會主席威廉?麥克唐納認為應在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基礎上提升到增值循環。增值循環的本質是要改變線性增長模式,實現經濟、環境、社會效益三者的最大化,循環經濟必須從設計開始,不斷改進,提升價值,才能創造循環經濟的發展優勢。
埃森哲戰略與可持續性業務全球董事總經理彭萊從500多個成功的循環經濟案例中,總結了5種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繼而說明循環經濟是替代傳統增長模式的最佳模式,并展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美好前景——價值4.5萬億美元的市場潛力。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循環經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但也面臨嚴峻挑戰,必須通過創新引領循環經濟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綠色轉型。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必須通過不斷創新,降低能耗,推進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最低的環境代價來實現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必須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本次論壇的召開,對我國循環經濟事業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對推進“十三五”規劃綱要對綠色發展的各項部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