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出村、日產日清、就地無害化、減量化處理……今年,馬山縣周鹿鎮石塘片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投入使用后,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贏得了群眾的贊譽。近日,在馬山縣周鹿鎮壇利村,探訪南寧市鄉鎮片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后帶來的變化。
“現在生活垃圾統一處理后,我們村的環境變好了,生活更舒適了,村民都十分支持!”壇利村支書陳榮華說,以前村里陳年垃圾多,村里在每個屯都建設了垃圾焚燒爐,通過保潔員把垃圾收集后統一運到縣里處理。但是這種處理模式不僅成本高,而且屯里焚燒垃圾時到處冒煙,并伴有氣味,群眾十分不滿。而如今新建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場,讓群眾的滿意度大大提升了。
馬山縣住建局局長韋卓剛介紹,馬山鄉鎮片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位于壇利村那雞屯西部山腳,主要是為周鹿、喬利兩個鄉鎮(含蘇博工業園區)服務,服務人口達10萬人左右,包含石塘片區的周水村、石塘村、壇利村、壇沙村和南邦村5個行政村58個自然屯,受益人數共3.05余萬人。石塘片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已完成廠區內土建、設備安裝、垃圾處理過濾化池、廠區綠化等建設,于今年4月通過驗收,目前項目試運營情況良好。項目建成后,周鹿鎮政府將負責日常的運營管理,并逐步實現運營管理市場化。
據垃圾處理場場長石文林介紹,片區各村的生活垃圾進場后,通過輸送帶投進滾筒,篩分揀出建筑垃圾、舊電池、廢舊塑料橡膠等垃圾,生活垃圾則通過輸送帶投入焚燒爐進行焚燒。“這臺設備是‘吃粗糧’的,日常生活垃圾包括樹葉、舊衣服,甚至是禽畜糞便都能進行焚燒。生活垃圾燃燒后經煙氣處理系統螺旋噴淋除塵、霧化除塵、活性炭吸附及布袋除塵器過濾后,絕大部分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氣體都能被過濾掉。”石文林說,焚燒爐膛內最高溫度達到850攝氏度以上,完全燃燒后,殘渣體積相對垃圾原體積減少80%至90%,重量減少70%至80%,部分殘渣可用作苗木的綠化用肥。
該項目建設規模為日垃圾處理能力在30噸/日以上,使用年限須在10年以上,與所服務片區鄉鎮垃圾產生量相匹配,能滿足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的生活垃圾處理需求。項目建設由市、縣(區)、開發區兩級財政籌措安排資金建設。在財政扶持的基礎上,馬山縣堅持“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廣泛發動個體、家庭、企業等社會力量以投工投勞和出技術、出謀劃的方式參與項目建設。在垃圾就地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馬山縣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選用無害化焚燒處理模式,即以焚燒為主的“分選+簡易堆肥+小型爐焚燒”的“三合一”垃圾綜合處理模式。
下一步,馬山縣將通過多種舉措,發揮片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的最大效益,完善和落實好項目人員機構設置和經費問題,加強項目運行的后臺管理。馬山縣還將以點帶面,典型引路,整合工作經驗,全面推進片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