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進菜葉果皮、死魚臭雞蛋,“吐”出有機肥料,一套上海研制的濕垃圾處理“流水線”昨天亮相第八屆上海國際固體廢棄物、清潔專用設備與技術展覽會。
一踏入展會現場,一臺長度超過7米的黃色設備就吸引了不少參展商的目光。“這只是整套‘流水線’的四分之一。”上海環境實業有限公司的參展代表介紹說,它是“粉碎壓榨脫水機”,專“吃”菜市場運來的濕垃圾,在“肚子”里將它們進行粉碎;同時通過擠壓榨出濕垃圾里的水分,擠出來的污水通過處理排出設備,殘渣則與豬糞、牛糞等按比例混合后,進行15天到20天的有氧發酵。
發酵后的“混合肥料”,將送入第二臺設備——篩分機,根據肥料體積的大小,塑料、動物骨頭等較硬的大塊物體變為粗料,其它小塊物體變為中料和細料。粗料中除了可以回收利用的部分,將經轉運后被填埋或焚燒;中料經過進一步篩分,成為細料,和之前產生的細料一起放入第三臺設備——造粒機,加工成顆粒狀的肥料。“嫌”這些顆粒狀的肥料不夠“圓潤”,工作人員還會把它們送進最后一臺設備——整圓機,“搓”成一粒粒的“丸子”。
肥料的形狀,決定了肥力能保持多久。參展代表介紹說,相比“丸子”,粉末狀的肥料經不起雨水的沖刷,即使在干燥的環境下,肥力也會很快地釋放,而“丸子”入土后,較不“怵”雨水且分解緩慢,可以讓植物長期穩定地吸取養分。
據了解,現在這套“流水線”已經在上海個別垃圾中轉站內試運行,閔行許浦等地區產生的部分濕垃圾,運送到垃圾中轉站后,借助這臺設備,由35%的濕垃圾加工所得的殘渣將變成有機植物肥料。
展會現場,一些“干式掃路車”解決了運轉時會帶起揚塵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掃帚盤上安裝一個吸塵器。”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參展代表陳航介紹說,這個吸塵器可以直接吸走車輛帶起的揚塵。同樣為8噸規格的“干式掃路車”和“濕式掃路車”,前者可以節約日均1立方米到2立方米的水。據透露,“干式掃路車”已經在上海流行起來,由上海交大等單位聯合開發的數款純吸式道路清掃車,已在浦東、徐匯、寶山等區縣投運,總量近4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