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環保示范工程”——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將于今年建成通車。
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是國高網連霍高速公路臨潼至興平段的并行線,是“關天經濟區發展規劃”和“西咸新區”確定的交通建設重點工程,是陜西省“2367”高速公路網中的重要聯絡線,也是環繞西咸新區、串聯西安衛星城市和周邊重要城鎮的交通運輸大通道。路線起自西安市臨潼區零口鎮,與連霍高速公路設樞紐立交連接,途徑西安、咸陽2市、止于戶縣秦渡鎮,與京昆高速公路設樞紐立交連接,全長122.61公里,新建里程113.61公里,設計時速120公里/每小時,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建設標準。他的建成,不僅對于完善陜西高速公路網布局、緩解區域交通壓力、強化西安咸陽綜合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更對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加速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聽起來很美:
圍城的垃圾有了新去處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奇跡,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建筑垃圾也迅猛增加,垃圾圍城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成為城市發展的難點問題。據相關資料反映,全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多達20億噸,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建筑垃圾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建筑垃圾消納成為制約各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突出難點問題。以西安市為例,據有關部門統計, 2009年前,西安每年產生建筑垃圾約2000萬噸,2009年增加到3300萬噸,2014年達到5500萬噸。幾年前,西安的建筑垃圾消納場以沙坑、廢棄磚瓦窯和天然溝壑為主,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可用的場地越來越少。
目前,陜西省建筑垃圾除部分原料回收外,絕大多數建筑垃圾未經加工處理,直接運至郊外露天堆放或簡單填埋,處理方式較為粗放、資源化利用率不足2%,“垃圾圍城”現象嚴重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并大量侵占土地,對人民群眾健康和社會環境危害巨大。在土地及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如何對建筑垃圾進行科學處理和綜合利用,實現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已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對砂石等筑路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長期的開采造成了資源枯竭,使得公路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與碎石、砂礫等地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筑垃圾處理加工成再生材料綜合利用,是解決其危害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陜西交通運輸系統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大力倡導環保生態理念,本著“對行業負責、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原則,省交通運輸廳成立了以廳主要領導為組長、廳分管領導及交通集團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的科研項目研究總課題組,全面領導課題研究工作。依托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項目,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通過產、學、研、用的有效結合,研究形成公路工程大規模應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加工廠建設、生產加工工藝、施工和質量控制技術、質量檢驗評定辦法等技術指南及相關專利。先后在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臨時設施、路基、路面、小型預制構件、特殊地基處理等方面大規模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看起來也很美:
各項技術指標沒麻達
在全國開先河,大規模使用建筑垃圾修建高速公路,首要問題就是建筑垃圾的篩分。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依托西咸北環線項目進行科研攻關,研究形成公路工程大規模應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加工建設、生產加工工藝、施工和質量控制技術、質量檢驗評定辦法等技術指南和相關專利。在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中,研發出基于形狀和密度兩種分選方式的磚砼分離設備,將建筑垃圾中的磚塊和混凝土塊自動分離,分離后砼塊中磚含量可控制在10%以下,這一新技術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并獲得國家專利證書。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方式分為移動式加工和固定廠加工。移動式加工采用進口維特根移動破碎機,具有設備移動靈活、配套設施簡單的特點,適用于在建筑垃圾堆埋場或城中村拆遷現場就地破碎加工;固定廠加工采用國產碎石破碎設備,具有設備成本低、生產成本低的特點,適用于把周邊建筑垃圾集中到固定加工廠統一進行處理加工。西咸北環線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確定兩家建筑垃圾加工單位,在興平西吳立交、涇陽永樂店建設了2處建筑垃圾固定加工廠,在西安北郊一個原有建筑垃圾填埋場建設1處移動式建筑垃圾加工廠,生產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施工單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用建筑垃圾填筑路基比傳統的灰土料還好。路基分為路堤和路床,在建筑垃圾使用上,粒徑小于15厘米的,使用在路堤,也就是最底層,每層厚度25厘米。鋪筑時,每層都需要碾壓和加水悶料。路堤達到設計高度后,再鋪路床。路床使用粒徑在3—6厘米的料,每層鋪20厘米厚,設計厚度為80厘米。 經檢測,路床壓實度不小于96%,不需強夯,壓路機碾4—6遍即可,工藝比傳統的灰土路基處理簡單。而且,下雨天,要是鋪灰土路基就得停工,而建筑垃圾料則不受影響,同時,施工質量比灰土路基好控制。
據介紹依據路基試驗段研究成果,項目先后在主線、立交匝道、服務區的路基、路床填筑中大規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還使用3-6厘米的建筑垃圾再生粒料用于特殊地基處理建筑垃圾樁,取代原設計灰土樁,6-15厘米的較大粒料用于過濕土路段墊層,取代漂卵石回填。
在路基成功鋪筑后,項目又將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及新研發的建筑垃圾復合粉體材料,在路面基層使用。此外還在全線路肩、排水溝、邊坡防護、封閉工程等低標號小型預制構件中和施工便道、場地硬化等各類臨時設施中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據介紹,作為全國高速公路首次大規模使用建筑垃圾的項目,《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公路工程中大規模綜合利用成套技術研究》課題包括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路基工程中大規模應用關鍵技術研究、在特殊地基處理中的應用研究、在路面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在預制構件及附屬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在公路工程中大規模應用設計方法研究、規?;庸そㄖ偕牧暇C合技術研究、建筑垃圾再生路用復合材料開發研究、公路工程大規模應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環境影響研究、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大規模應用政策研究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大規模應用定額研究及經濟效益分析等十個子課題,依托這些研究成果,實現了在國內高速公路建設領域首次在路基填筑、特殊地基處理、路面、小型預制構件和臨建設施建設中大規模綜合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共計使用建筑垃圾600萬噸,恢復垃圾場占用土地3000畝,減少土地開挖面積1500余畝,節省生石灰17萬噸,節約燃煤3.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00多萬立方米,填補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領域建筑垃圾再生綜合利用的空白,為陜西省乃至全國闖出了一條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綠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