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濟南市渣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省城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有三種:工地中的基坑回填,較為優質土壤用于山體修復、栽種植被,低洼地填墊或進入渣土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建筑垃圾只是放錯位的資源。濟南不乏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但苦于沒有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企業運轉十分艱難。
山東中瑞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曾投資上千萬元在歐洲購買了兩套設備。“破碎機和篩分機可以分離鋼筋等金屬制品,再把剩下的石料進行破碎,加工成建筑骨料。”這些建筑骨料可以用于基坑回填、路基回填等多種工程,還可以進一步加工為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磚等新型建材產品。
但中瑞堅持五年,生產線一直“吃不飽”,其中獲取建筑垃圾就是一大難題。“一些施工單位寧愿花錢雇人把垃圾運走,也不愿意交給我們回收利用。
”中瑞負責人說,濟南市場上拆遷方、施工方、運輸方之間常年合作,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處理體系,再生資源利用公司很難插手其中。曾有單位將建筑垃圾交由他們來處理,但處理完成后卻開始眼紅,反過來要處理產品收益的分成。
早在2010年,濟南市經信委、建委、財政局、環保局、城管局、城管執法局、市政公用局、節能辦等八部門,就聯合推出《關于推動全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
該意見提到,要確保建筑垃圾優先并無償供應給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整治市區周邊采石場,落實限產禁用實心黏土磚等措施,逐步以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替代沙石開采。
只是,5年時間過去了,因為各種原因,《意見》并未實際推動下去。記者了解到,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多部關于建筑垃圾處理的規定,但沒有一部法規明確指出建筑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到底誰該負責找不到法律依據。
此外,建筑垃圾處理和利用牽扯多個行政部門,同樣沒有法律規定每一個部門的具體責任,在執行過程中,難免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