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3個月之久的中信重工終于公布其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唐山開誠電控設備集團有限公司80%股權,同時定增募集配套資金,用于支付現金對價和補充營運資金。交易完成后,中信重工將依托唐山開誠井下機器人等技術和經驗,快速全面進入國內井下防爆、提升、控制、救援等系列裝備領域,與原有服務領域形成完整體系,成為國際領先的大型礦山智能成套裝備服務商。
復牌后,經歷多個交易日的連續漲停,中信重工(601608)的股價給投資者帶來一抹亮麗。正是基于對目前估值優勢的肯定和對未來持續增長能力的長期看好,各大投資機構普遍看好中信重工的中、長期投資價值。
創建公司的價值鏈模型
中信重工的前身是洛陽礦山機器廠,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計劃經濟時期一直是國家部屬企業。
該公司董事長任沁新認為,重構價值鏈,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是中信重工不能不面對的艱難抉擇。在國家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背景下,以打造核心裝備制造能力為目標,同時,積極培植社會化協作體系,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領域,中信重工牢牢掌控其戰略資源,對非核心的、低附加值的一般零部件則通過拓展社會力量、實行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協作來配套。
在強化核心制造的同時,公司重點加大研發和服務兩個環節投入。從2005年起,公司近10年年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5%,建立了工程技術、產品技術、工藝技術三位一體的研發中心,并在澳大利亞建立了礦山機械研發基地;建設完成四大類27個實驗室,其中礦山重型裝備實驗室是我國礦山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數字模擬實驗平臺、國際標準技術平臺和4CP、ERP信息化平臺;打造了一支包括53名外籍專家在內的高素質的創新團隊。公司成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形成了年產千萬噸級超深礦建井提升裝備等20余項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到了95%。
在擁有核心技術后,該公司把市場定位在高端客戶。以高端技術支撐高端產品,以高端產品服務高端客戶,以高端客戶贏取高端市場。先后與國內13大煤炭基地、10大鋼鐵集團、8大有色企業、12大水泥生產商等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并與世界三大礦業巨頭、五大水泥集團和銅、金、鋁三大有色巨頭建立了長期供貨關系。公司建立了遠程監控、遠程診斷、遠程服務三位一體的客戶服務中心,建立了北美、南美、南非、歐洲、澳洲全球服務網絡,為客戶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任沁新指出,“不斷強化核心制造的基礎地位,強化技術研發和營銷服務能力,形成了天平型價值鏈模型。它更加注重發揮綜合優勢,三個環節互為權重,互相促進,動態平衡,形成整體核心競爭力。”
該公司通過不斷強化核心制造的基礎地位,增強技術創新的驅動力,拉伸“微笑曲線”的兩端,形成了具有中信重工特色的“天平型”價值鏈模型。
“天平型”價值鏈的兩端分別是技術和市場,中間的支撐是核心制造。中信重工已經發展成為既掌握核心技術又有核心制造優勢的企業,能夠掌控生產工期和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因此擁有了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高端電液智能基地,三年內業務利潤過10億元
近期,中信重工高端電液智能控制裝備制造基地宣布投產,該基地是亞洲目前最大的高端電液智能控制裝備制造基地,也是中信重工首個全面投產的上市募投項目。該基地規劃用地213畝,總投資8.98億元,將使中信重工擁有年產1000套以上高壓變頻器的生產能力。該基地將有利于公司變頻技術成果的迅速轉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也有助于解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智能化、綠色化和高端技術依賴進口的問題。中信重工將借助這一基地,利用3年時間,將自動化產業板塊擴大至營業收入30億元、利潤10億元的規模。
——創新驅動,引領技術發展
公司構建大型磨機機電液一體化、大型提升機機電液一體化、大型圓錐破碎機、高品質骨料系統研發等10個重點產品專項研發團隊。自主開發的重大新產品LKAB半移動破碎站成功交付,即將在北極圈極寒氣候條件下使用;成功研制首臺套智利銅業立式攪拌磨,實現批量訂貨并投入生產;首山焦化首個干熄焦余熱發電項目已成功驗收,首個燒結余熱發電項目在興澄特鋼開工建設。
“超深井大型提升裝備設計制造及安全運行的基礎研究”列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中信重工成為國內首家牽頭承擔973項目的工業企業。
——購買股權開啟智能礦山,研發礦山機器人
中信重工將全面進入國內井下防爆、提升、控制、救援等系列裝備領域,與原有服務領域形成完整體系,以此為依托致力于建設中國的無人礦山和智能礦山。公司將快速實現基于礦山高危環境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的系統化、產業化。延伸中信重工礦山自動化產業鏈條,將高性能綜合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從煤炭礦山擴展至黑色、有色、化工礦山,成為國際領先的大型礦山智能成套裝備服務商。機器人是未來5年重型裝備制造行業的機會,中信重工將借助自身在礦山設備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客戶資源,進入這個領域。
——擬在新疆組建公司開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核心技術
“一帶一路”戰略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中信重工與廣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核心關鍵技術。擬在新疆哈密地區淖毛湖鎮建設一條年處理粉煤量標定值為100萬噸的試生產線,并在此基礎上規劃建設累計產能不少于5000萬噸的工業化生產線。將組建一家以共同研究煤炭深加工為主要業務方向的技術開發公司,先期主要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有技術為主題,開發關鍵的工藝、裝備和工程化等相關的核心技術。
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
中信重工董事長任沁新認為,裝備制造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行業,要建立企業的全球性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走國際化之路。
目前,中信重工正以市場、信息、資源、人才、智慧等要素的全球化,加速國際化進程。公司將國際市場定位于歐洲、澳洲、南美、南非、俄羅斯、印度等高端市場和新興市場,組建了西班牙CITIC Censa公司、澳大利亞公司、SMCC公司、南非公司、巴西公司、智利公司和印度、俄羅斯辦事處,完善的海外制造基地、海外研發中心、海外營銷服務機構和海外備件配送中心,形成了覆蓋全球的營銷與服務網絡,全球化布局和國際化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品牌技術和產品直面國際終端客戶。
該公司為智利國家銅業公司自主研制的CSM-1200立式攪拌磨的成功試車并交付,不僅開啟了與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合作的新篇章,也顯示出南美新興市場對中信重工的認可;由公司自主開發的重大新產品LKAB 半移動破碎站的交付使用、為德國MENCK公司制造的水下液壓打樁設備核心部件代表著公司逐步得到歐洲市場的認可。在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公司調整并優化了海外機構管控體系,在巴西組建首個海外備件配送中心。
通過對西班牙甘達拉公司的收購,公司構建了海外核心制造基地,輻射歐洲、南美、南非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海外制造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公司在推進國際化經營時繞開出口壁壘,降低國際間政策風險,促進公司國際化進程持續、健康發展,增強本公司品牌在全球市場的認知度。
萬里橫戈探虎穴,鑄得寶劍舞龍泉。中信重工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條企業發展之路,綜合經濟指標在行業位居前列,經過了多年的拼搏,風雨中終見彩虹。如今,中信重工憑借著諸多的優勢:開始了新的征程,更多的市場機遇、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無疑為中信重工加速發展增添助力,為中信重工未來業績提供堅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