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建筑垃圾圍城難題?怎樣打破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瓶頸?記者昨日在許昌金科建筑清運公司采訪時得到了答案:在全國建筑垃圾資源利用與處理培訓班上,由該公司成功實踐的“政府投資少、企業有效益、環境大改善,城市建筑垃圾得到資源化再利用”的“許昌模式”備受推崇,“許昌模式”已在全國推廣。前不久,他們申報的“許昌市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入選“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截至目前,該公司每年已可處理再利用建筑廢棄物400多萬噸,年產30萬立方米再生墻材和200萬立方米再生骨料,建筑廢棄物再利用率在95%以上,實現了“建筑材料—建筑廢棄物—再生建筑材料”的良性循環。

早在2002年,許昌市公開對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經營權進行了“零元”招標,由中標單位對城市建筑垃圾進行特許經營,政府給企業每噸3元的垃圾處置補貼和15元的運輸費,中標公司有5年的試運營期限。由于“特許經營”權為公司投資興建建筑垃圾處置設備提供了法律保障,解除了中標企業投資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的后顧之憂。
中標后的許昌金科建筑清運公司投資2億多元,先后從奧地利、德國維特根集團購進技術先進、處理效率高的建筑垃圾破碎和篩分生產設備生產再生粗、細骨料,從美國貝賽爾引進了全自動再生磚、墻體材料、水工砌塊等建材生產設備,先后建成了兩條每小時處理建筑垃圾能力達到500噸的再生骨料生產線和兩條再生建材產品生產線,以建筑垃圾再生粗、細骨料為原料,生產再生地磚、再生空心砌塊、再生標磚、再生水工砌塊、再生護坡磚等30多個產品,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經營。
“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建材。許昌金科建筑清運公司探索實踐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許昌模式”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前來學習,北京、廣州、武漢、滁州等國內50多家大中型城市先后到我市進行參觀交流,江蘇蘇州、安徽淮南、黑龍江哈爾濱等城市還與許昌金科建筑清運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依照“許昌模式”處置本地的建筑垃圾,變廢為寶。
秉承“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理念的金科人,沒有在建筑垃圾循環再利用的道路上滿足現狀。“現在,很多建筑都向地下要空間,每年產生大量的廢土,對于這個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將是我們今后工作的重點。”該公司總經理李福安說,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合作力度,延伸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產業鏈條,將建筑垃圾“吃干榨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