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采用“濕解+篩分+篩上物焚燒發電+篩下物堆腐+殘渣填埋”的綜合處理工藝,生活垃圾通過濕解、篩分后,焚燒物的含水率由均值47%降低到均值35%左右,熱值大幅提高,燃燒效果顯著提高,有害氣體得到有效控制,灰渣燃盡充分,并大幅減少到約10%。篩分副產約18%的營養土,由項目公司深加工為堆肥產品,可實現約90%的減量化。
垃圾變廢為寶在煙臺將成為現實。開發區生活垃圾處理廠內,綜合濕解二期發電項目主體土建已經完工,主要設備已經安裝完畢,將于10月份試運營。屆時,生活垃圾經過處理后將用于焚燒發電,每年提供上網電量約7000萬度。
昨天上午11點,開發區生活垃圾處理廠內,綜合濕解二期工程的焚燒鍋爐、汽輪發電機組正在進行設備調試。生活垃圾運到這里后,通過濕解預處理后轉變為熱值較高的燃料,然后投入鍋爐中焚燒發電。生活垃圾處理廠廠長汪海峰告訴記者,各區的垃圾清運車將垃圾卸到9米深的地坑里后,抓斗將垃圾抓起,運送到消解罐中,蒸汽高溫蒸壓后,進入鍋爐進行焚燒發電。
項目旁邊,國家電網正在準備電纜等設備的安裝。汪海峰介紹,焚燒產生的電供給國家電網,設計處理能力為1000噸/日,每年減排溫室氣體5.4萬噸,提供上網電量約7000萬度。回收能源相當于6萬噸標準煤。10月份試運營后,居民扔的生活垃圾將發出第一度電。
汪海峰介紹,之所以建設焚燒發電項目,是因為市區生活垃圾處理負荷不斷加重。按照現有處理能力和每年4%-6%的遞增速度計算,煙臺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將比設計使用年限提前6-7年進入飽和狀態。垃圾進行資源重新利用刻不容緩。2011年,煙臺市政府與煙臺潤達垃圾處理環保有限公司簽訂了BOT特許經營權協議,建設煙臺生活垃圾綜合濕解二期工程。建設、運營期限為30年,占地120畝,總投資4.31億元。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采用“濕解+篩分+篩上物焚燒發電+篩下物堆腐+殘渣填埋”的綜合處理工藝,生活垃圾通過濕解、篩分后,焚燒物的含水率由均值47%降低到均值35%左右,熱值大幅提高,燃燒效果顯著提高,有害氣體得到有效控制,灰渣燃盡充分,并大幅減少到約10%。篩分副產約18%的營養土,由項目公司深加工為堆肥產品,可實現約90%的減量化。
同時,煙氣處理各項指標達到我國和歐盟環保標準。燃燒產生的蒸汽少量用于前端的濕解處理,其余大部分用于發電,整個工藝流程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