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前進村的拆遷現場,通過粉碎設備和篩選設備處理后,建筑垃圾直接成為了路基填料。
西安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產生大量建筑垃圾。目前大多采用露天堆放或者簡易填埋的處理方式,既占用了土地、造成環境污染,也浪費資源。西安市已有企業嘗試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并初顯成效,但全市范圍內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理和利用仍需更多支持,亟待突圍。

在未來3年—5年,西安將完成三環以內187個城中村改造。西安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通過分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建設、城中村改造,預計未來西安建筑垃圾的產量仍將呈增加態勢。
“資源化利用是剛需”
3月22日,未央區東前進村拆遷工地,一片拆遷過后的建筑垃圾上,工人們正忙碌。經過機器破碎、篩分等工序,這片建筑垃圾將重新變成再生建材,重新加入到建設進程中,實現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
建筑垃圾,指建造、拆除等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廢磚瓦、混凝土、淤泥渣土等,范圍較廣。而從處理角度來講,建筑垃圾原料主要指可以回收利用的混凝土、磚墻、砂漿塊等。
上午10時,挖掘機翻斗落下,一斗建筑垃圾原料進入一臺巨大的機器,機器自行根據用料需求進行預篩分,大料進入破碎機,隨后經過篩分機處理,同時機器側向出鐵。7秒鐘后,原先的建筑垃圾、現在的成品料輸出機器。
這臺機器的所有方陜西華潔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稱,一臺機器每天工作10個小時,處理量在2500方—3000方。如果公司現有的三臺機器同時開動,每天能處理6000方—8000方,也就是10000噸建筑垃圾。
這些再生建材,將被用在今年6月開工的西咸北環高速公路上。據悉,這可能是全國首次在高速公路建設中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西安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專家表示,每年全國產生建筑垃圾15億噸以上,絕大部分未經任何處理,采用隨意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這種簡單的處理方式,造成建筑垃圾侵占越來越多的土地;另外,建筑垃圾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害重金屬元素給土壤和地下水帶來污染。
華潔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少康說,在全社會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已經落后,人們漸漸意識到,“城市建設是剛需,產生建筑垃圾就無法避免,那么妥善處理建筑垃圾,使其得到資源化利用也是剛需。”
原料缺乏是首要難題
目前西安市對于建筑垃圾的資源化使用,主要是公路墊基回填、堆山造景、制磚等。但如何多元化、長期有效地大量消納建筑垃圾,以及使用再生骨料,尚處于初級階段。
據了解,西安市現有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14家,大部分都是用建筑垃圾制磚。整個行業企業數量不僅少,規模也不大。至于處理能力,每家企業每天用60方—100方建筑垃圾,總量最多也就是1400方,制成5萬—8萬塊磚。華潔公司這樣的規模在西安市暫時“一時無兩”。
專家認為,如果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技術在未來的幾年內得到大規模運用,將會為城市建筑垃圾找到一條新出路。
然而,致力于此的垃圾處理企業卻是舉步維艱:投資巨大,一般民企、中小企業難以支撐,原料供應不足,用地得不到保障,再生制品利用難以獲得更多支持。
華潔對自己重壓之下得以立足的“后盾”并不諱言:隸屬于西安公路研究院,是省交通運輸廳下屬國有企業,產品的銷路也有省交通廳、國土資源廳、環保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于2012年12月聯合下發文件做“靠山”,為其建筑垃圾在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及全省公路綜合利用做鋪墊。
即使如此,華潔公司或者說西安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仍然面臨幾大難題。
首先就是原料缺乏。
“沒有人愿意把建筑垃圾送到建筑垃圾處理公司。”李少康說,我們要打交道的經常是開發商或者城中村,對方也覺得建筑垃圾再利用是個好事,但現實往往是,渣土車車隊老板可以說:“這堆料給我1000塊,給你拉走”,我們只能說:“這堆料我給你做成建材,你付我1500塊處理費。”為了保持運轉,公司還要掏錢買垃圾。
更何況,“有些基建項目咱根本就進不去。”
劣幣再次驅逐良幣
政策層面上,《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第四條規定:“建筑垃圾處置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誰產生、誰承擔處置責任的原則。國家鼓勵建筑垃圾綜合利用,鼓勵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優先采用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
然而在市場上,劣幣再次驅逐良幣。
開發商出于工期和成本考慮,往往將建筑垃圾清理工作交由清運公司,而清運車輛為了節省“進場”費用、節約運輸成本、多賺“趟次”,渣土車司機們往往鉆空子,隨意在路旁、橋下、郊區等地傾倒垃圾。
據有關人士透露,建筑垃圾從產生到處理完畢實際上是一個產業鏈,在運輸和處理環節,由誰來做完全能反映不同的價值趨向。
允許企業在轄區城中村進行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未央區城管執法局黨政辦主任何為就此說:“我們覺得再生資源利用是個好事,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未央區的城建工作、城中村改造大量產生建筑垃圾,全區每天產生量約8萬方。而轄區兩個消納場每天消納20萬方建筑垃圾,即將飽和。
巨大的建筑垃圾產生量,帶來了清運壓力,同時也就意味著非法拋撒現象增多。
“真是哪兒都敢倒!北辰大道這么重要的主干道上都敢給你拋撒上百米的建筑垃圾。”未央區城管執法局特勤大隊大隊長王博說,特勤大隊60個人,每天都在各路段上夜查。
何為說,城管執法局70%的精力在路上。
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在不久前發布的西安市城市精細化管理方案中,要求城管執法局加強人員配備,上街出勤率要達到總人數的70%以上。
何為稱,“解決了建筑垃圾清運問題,我們愿意把70%的精力放在城市管理和服務上。城管是城市管理的綜合執法部門,現在成了整天盯渣土車的了。”
尋求產業政策支持
未央區的“綠色通道”,為華潔公司解決了一部分原料來源,但對企業來說不是長久之計。
華潔公司直接在收納場投資建廠進行處理,未央區提供用地支持,不過單純依靠幾個城中村的建筑垃圾,并不能保證公司的用料需求。另一方面,他們目前移動作業的工作模式,到建筑工地直接處理,雖然減少了運輸過程的污染,但企業自身增加了成本。
為什么不進入已有的建筑垃圾消納場?
李少康說:“沒有分類,各種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淤泥渣土混在一起,導致處理難度大、成本高,主要是黃土和真正的建筑垃圾沒有分離。”
也就是說,企業的長期用地需求沒有保證。理想狀態的“指定專用場地,規定建筑垃圾向此處傾倒,企業收取處理費用,并按不同工程項目需求生產不同成品”的愿景留待將來。
據了解,華潔公司在未央生產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將全部應用于今年6月即將動工的西咸環線上。在未央區及西安市其他城市建設項目上,先進的機械——那幾臺價值數千萬的德國設備生產的產品,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這就是當前建筑垃圾利用的另一大難題:在建筑項目和產業中沒有市場。
市場出口是個難題。李少康表示,其實業內相關標準體系基本已經形成,在國外建筑垃圾利用率非常高;在國內,一些應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搞基建的城市,如邯鄲、許昌,其工程質量和社會效益都得到了良好的驗證。
這種情況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對于產業政策支持的需求十分強烈。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是公益事業,但我們不是公益機構,利潤是企業的生命。”李少康說,業內都有對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的預期,正是由于這種預期,一些企業進入并苦熬著。“如果這么大的投入一直在虧本,那就不叫企業。”
建筑垃圾處置產業化
是根本解決之道
中國城市環衛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家瓏表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難題的根本解決之道,是要實現建筑垃圾處置產業化,國外成功的經驗是法律的強制力量與市場相結合。在國內,政府應在垃圾來源、市場出口以及中間環節用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如此產業鏈才能打通、實現真正產業化。
企業需求主要在三大環節。首先是保證建筑垃圾來源,將建筑垃圾送到企業處,而非隨意傾倒。其次是出口問題,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畢竟是新產品,市場接受起來有困難。這種情況下,政府應出臺政策推廣應用。比如政府出資的工程先做表率。新東西總要有被接受的過程,等到真正實現產業化、市場化,政府可以再撤出。最后,中間環節應解決地的問題。建筑垃圾處置用地應有相應規劃,建筑垃圾處置是儲存、加工的過程,也是垃圾消納場,垃圾存放需要用地,而且用地面積還不小。政府應幫助解決用地,要給建筑垃圾堆放的場所。
依法產業化處置
提高回收利用率
據了解,一些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也曾出現過嚴峻的建筑垃圾“圍城”問題。這些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逐步實現建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建筑垃圾處置產業鏈。
日本政府在1977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規范》,1991年制定了《資源重新利用促進法》,并在2002年開始實施《建筑材料循環法》,將垃圾視為“建筑副產品”。
美國政府出臺的《超級基金法》規定:任何生產有工業廢棄物的企業,必須自行妥善處理,不得擅自隨意傾倒。其做法有四種:一是綜合利用,二是分級處理,三是高級利用,四是法律規范。
德國建筑垃圾處理的回收利用率在86%,目前德國200家企業的450個工廠進行建筑垃圾的循環再生,年營業額超過20億馬克。德國政府在廢棄物法增補草案中,將各種建筑廢棄物的利用率比例做了規定,并對未處理利用的建筑廢棄物征收存放費。
韓國一家裝修公司成功推出從廢棄混凝土中分離出水泥、并使這種水泥能再生利用的技術。據介紹,他們首先把廢棄混凝土中的水泥與沙子、鋼筋等分離出來,然后在700℃高溫下對水泥進行加熱處理,并添加特殊的物質,就能生產出再生水泥。
中國建材科學研究院西安分院院長肖惠表示,這些國家目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均在70%-90%以上,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做法值得借鑒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