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農村,通過建設垃圾二次篩分設施,把渣土與生活垃圾分離,使運送到垃圾廠處理的垃圾減量40%到50%。而分離出來的渣土進行堆肥,既節省了垃圾處理費用,又使資源得到回收利用。
上午10時左右,興壽鎮垃圾收集車拉著滿滿一車從各村收集回來的生活垃圾到達鎮內的垃圾篩分點。
隨著“哐當”一聲,垃圾收集車后車廂翻到一個大鐵箱里,工人師傅麻利地打開篩分機按鈕,伴著機器的轟鳴聲,渣土、煤塊、石子等一些垃圾通過篩分機的篩眼,被分離出來。其他的塑料袋、紙張、塑料瓶等一些垃圾通過傳送帶到另一處鐵箱里,然后運送到垃圾廠處理。
“通過篩分后的數據監測,截止到今年9月份,每個月的垃圾量相比去年都減少了近50%。如2011年9月份垃圾產量達到695.84噸,今年9月份垃圾通過篩分后才356.08噸,與去年相比減少了339.76噸。”興壽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村垃圾一般都沒有分類,尤其到了冬季,煤渣、灰土量能占到每天運送垃圾總量的30%,通過垃圾二次篩分,按現在垃圾處理費用每噸110元計算,僅此一項就能節約30余萬元。
據昌平區市政市容委相關人員介紹,從2010年開始,昌平陸續在有條件的鎮建設垃圾篩分設施,像興壽鎮建設的垃圾篩分設備已有4處。除了興壽鎮之外,十三陵鎮、流村鎮、南口鎮都已建成使用。根據4個鎮的數據監測,通過使用垃圾篩分設施,垃圾減量均達到40%至50%。(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