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家新的統計標準,2011年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02家(比2010年減少88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6128億元,同比 增長45.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56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43.9%;實現利潤總額367.4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59.7%;實現利 稅總額627.9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52.8%。商品混凝土2011年產量據不完全統計在14億立方米左右。
2011年,全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1515.9億元,同比增長49.3%,2011年前10月,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投資完 成額為1200億元,同比增長42.32%,投資規模已經超過水泥制造業成為建材工業最大投資行業。而水泥工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39億元,同比下 降8.3%,低于建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40個百分點,投資總額在建材工業各子行業中退居次席。從投資總額的此消彼長中不難看出,抑制水泥行業產能 過快增長的政策效果顯現,而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在2011年卻得到蓬勃發展,這也“逼迫”水泥企業不得不發展混凝土。混凝土產業發展前景光明,盈利能力 不斷提升,如此巨大的“蛋糕”,誰不想來分一塊呢?
2011年1~12月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實現的主要經濟指標 單位:億元
指 標 1~12月 1~12月同比增長率(%)
完成工業總產值 6128 45.5
主營業務收入 5956 43.9
利潤總額 367.4 59.7
利稅總額 627.9 52.8
“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水泥市場走向成熟,水泥工業面臨著發展機遇,也面臨更大的挑戰。保障性安居 工程以及高速鐵路、軌道交通、水利、農業及農村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幅投入,必然帶動水泥需求繼續增長的同時,也加劇了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升級轉型 的步伐。
而延伸水泥產業鏈既是中國水泥工業“十二五”規劃的發展重點,也是促進中國水泥企業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十二五”,前期成長起的大企業集團必然肩負 起水泥工業發展的使命。2011年,大型國有水泥企業大舉進軍預拌混凝土行業,收購、快步的兼并重組,據中國水泥網統計,2011年全國水泥熟料企業產能 前10強中,華潤水泥、冀東水泥、海螺水泥、和華新水泥已經率先搶入商品混凝土領域;水泥20強企業中的金隅集團、拉法基和亞泰集團,更是先人一步的從水 泥產業延伸混凝土。華潤水泥在2011年更是實現年產量1380萬立方米,較2010年增長28.13%,成為2011年中國商品混凝土企業十強的冠軍企 業。冀東集團和金隅集團的混凝土年產量也分別達到了1050萬立方米和738萬立方米。華新水泥2011年在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更是豪不猶豫的出手, 定增17.43億發展預拌混凝土,建25個預拌混凝土攪拌站項目及1個骨料項目,并且近幾年通過新建、并購等手段使商品混凝土產能突破900萬立方米,地 域也從湖北省內向省外擴張。祁連山水泥面對青海飽和的水泥市場,也調整了公司發展戰略目標,目前,祁連山水泥已經進軍上游骨料的生產,下一步將著手下游混 凝土的建設。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開始從熟料生產業務轉向了產業鏈上下游,謀求多元化的發展。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說:“作為上游的原材料產 業,水泥不能引領下游市場,其發展受益于投資也受制于投資。因此,水泥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根據自身情況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是必然選擇。”中國水泥網 CEO邵俊表示,國外水泥混凝土發展的經驗表明,水泥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根據自身情況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是企業生存之路。
眾所周知,水泥行業上游受原材料價格影響很大,下游又要依托混凝土市場。當前,水泥作為整個行業的中間產品,在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利潤也越來越 少。而水泥企業發展混凝土具有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和相對的成本優勢,實力雄厚,后勁十足。本來水泥從熟料到混凝土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目前我國這個完整的 產業鏈卻是支離破碎,因此要修復這個產業鏈,就要靠政府政策調整,大企業帶頭。由于商品混凝土小企業居多,混亂程度比水泥行業更甚,呼吁大企業在水泥行業 重組的過程中同時對商品混凝土進行整合。比如湖南南方水泥,下一步的重點不是新建水泥生產線,而是整合商品混凝土,和對原有的生產線進行改造,降低能耗, 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的行動。在國家調整產能的背景下,水泥是中間產業,通過上下游的聯合兼顧,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成為未來水泥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這 樣既節省成本,又可以改變目前混凝土市場混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