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就實施非煤礦山行業管理若干事項下發通知,要求全省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高站位,勇于擔當,積極履行非煤礦山行業管理職責,切實把非煤礦山行業管理作為主責主業來抓。
通知指出,近2000座非煤礦山中,砂石土類礦山約占60%(近1200座)近90%為小型礦山,全部為露天開采。
——要科學合理設置礦山,新設采礦權范圍不得與已設采礦權垂直投影范圍重疊,可集中開發的同一礦體不得設立2個以上采礦權。
——新設礦業權實行“雙控”標準,即礦床規模和生產規模都要達到中型及以上。對于礦區資源已經枯竭、開采收益不足支付生態成本的,原則上不再設置礦業權。
——解決偏遠山區居民住房改善要求,需要設置小型河砂、磚瓦粘土采礦權的,可由縣自然資源局發放兩年期短期許可證。

通知指出,2024年2月20日,省政府專題會議明確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為全省非煤礦山行業管理部門。近年來,我省非煤礦山行業管理工作分散在相關多個部門,存在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等情況。據統計,山西省現有非煤礦山近2000座,其中大型礦山占比3%,中型礦山占比10%,小型礦山占比高達87%。近2000座非煤礦山中,砂石土類礦山約占60%,近90%為小型礦山,全部為露天開采。非煤礦山“多、小、散、亂”的狀況仍然存在,歷史欠賬較多,資源集約利用率低等問題亟待解決,安全生產形勢嚴峻。
通知要求,抓緊開展調查摸底,盡快了解掌握行業現狀。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立即組織所屬縣(市、區)局,迅速編制非煤礦山臺賬,同時要將建立的基礎臺賬、掌握和發現的非煤礦山違法線索與應急、礦監等部門交流共享,為聯動監管提供支持。
嚴格非煤礦山源頭管控,促進開發格局持續優化。要科學合理設置礦山,新設采礦權范圍不得與已設采礦權垂直投影范圍重疊,可集中開發的同一礦體不得設立2個以上采礦權。新設礦業權實行“雙控”標準,即礦床規模和生產規模都要達到中型及以上。對于礦區資源已經枯竭、開采收益不足支付生態成本的,原則上不再設置礦業權。為解決偏遠山區居民住房改善要求,需要設置小型河砂、磚瓦粘土采礦權的,可由縣自然資源局發放兩年期短期許可證。
通知強調,要大力推動非煤礦山轉型升級,加快處置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加快非煤礦山整治整合重組。要統籌推進“關閉取締一批、引導退出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升級改造一批”,確保完成省政府制定的“2024年底前,全省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數量較2022年下降20%以上,大中型礦山占比較2022年提高15%以上”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