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尋常。”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綜掘一(2)隊黨支部書記、隊長張世麗用這4個字概括了自己的2023年。
作為一名在百米井下有著十幾年經驗的采煤“尖兵”,這一年中,張世麗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等榮譽,更令他倍感自豪的是,他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一名“新”代表,他深知全國人大代表既代表著榮譽,更意味著責任,激勵著自己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履職能力,繼續深入一線,了解基層員工的心聲和實際需求,當好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小”建議承載“大”責任
“當代表要為人民發聲,為國家獻策,要多聽別人意見,否則咱這代表就不合格。”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來自山西運城農民代表的這句話深深印刻在張世麗的腦子里。他明白,人大代表不僅是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要切實做到“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
“每條建議的提出都是反復推敲、不斷論證的過程,每一條‘小’建議背后都承載著代表們擔負的‘大’責任。”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張世麗結合自身工作,整理形成4條建議:關于加大對安全高效煤礦先進產能建設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議;關于推進煤炭行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落地的建議;關于改善煤礦職工基本保障的建議;關于支持山西潞安煤基清潔能源有限公司180萬噸/年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繼續實施單獨核算的建議。
每一條建議的背后,張世麗都進行了無數次斟酌和打磨,還會就一些問題和其他代表反復討論。這也讓他體會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真正讓每個代表的建議、議案有了成為“國策”的可能,將人民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基層宣講兩會精神
自參加工作以來,張世麗就沒有離開過煤礦一線,如何將兩會精神帶到采掘一線,轉化為工作動力,推動更多產業工人由“工”變“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工人力量,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參加完2023年全國兩會后,他便深入基層,進班組、到崗位,開始以“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為題向廣大工友宣講兩會精神。
“我叫張世麗,來自常村煤礦,是采掘一線一名基層員工。”簡單樸實的開場白迅速拉近了他和工友們的距離。用“隆重”與“儉樸”、“光榮”與“責任”等關鍵詞概括兩會務實的會風、民主的氛圍以及代表們認真履職的情景,為身處煤礦一線的工友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分享與其他代表的互動故事,講解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每到一處,他都會用質樸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對兩會精神進行全方位宣講,還會根據各崗位工作性質及時調整宣講內容,將全國兩會涉及內容和員工關心熱點問題結合起來,提升宣講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深工友對兩會精神的理解,提高對煤炭行業轉型發展形勢與相關政策的認識。
很多工友在宣講結束后會專門找張世麗就工作難點、政策方針等問題進行討論,這讓他覺得基層宣講意義重大,“每次宣講也是我進一步領會、學習全國兩會精神的過程,只有時刻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從身邊事做起,干好本職工作,才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建言煤礦智能建設
煤礦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不僅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人員傷亡也會給工人家庭帶來沖擊。因此,安全生產領域一直是張世麗關注的重點。
2023年,張世麗多項履職工作都圍繞著安全生產。
2023年9月6日至8日,他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成員,在山西開展安全生產法執法檢查。這次經歷讓他進一步加深了對安全生產法這部我國安全生產領域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的理解,也從多維度認識到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突出抓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著力健全安全生產監督體系的重要性。
2023年12月,張世麗參加了山西省人民檢察院、長治市人民檢察院聯合開展的“數字檢察賦能高質效法律監督”檢察開放日活動。在聽取數字檢察在工傷保險、司法救助等領域取得的成效后,他看到了數字檢察監督在安全生產領域的巨大潛力,“通過海量大數據碰撞,能更好更快地實現精準隱患排查,消滅可能引發事故的源頭問題”。
常村煤礦是潞安化工集團推進智能化建設的重點礦井之一,煤礦智能化發展也是張世麗的主攻領域,他發現,當前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問題日益凸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他準備就“制約智能化礦山建設步伐”問題提出建議,特別是在人才培養上,建議高校注重智能化礦山建設綜合人才培養,輸送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推動智能化礦山建設。
這個春節,張世麗也給自己新一年的工作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盡快培養出一支專業的智能化人才隊伍,架起智能化煤礦建設“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