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坐落于萍鄉市湘東區臘市鎮烏崗村的冬瓜槽老礦區被籠罩在初春的迷蒙細雨中。“這里以前是一座廢棄礦山,經過生態修復,如今已成為游客的網紅打卡地,大大帶動了我們當地的生態旅游。”村民王小鳳欣喜地說。近年來,湘東區全面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加大產業轉型升級力度,推進廢棄礦山全域生態修復。截至目前,共完成廢棄礦山治理9073畝,新增耕地1720.46畝,可騰退建設規模3249畝,直接經濟價值超過5.2億元。
湘東區共有152座廢棄礦山,這些采坑開采歷史悠久,目前已全部關閉,但采礦遺留下來的裸露山體和大小不一的碎石,不僅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也嚴重影響了周邊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痛定思痛,湘東區堅定地走上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之路。
“我們創新利用自然資源大數據平臺,將全區廢棄礦山數據入庫、項目入庫,做到分類施策、精準修復。”分管該項工作的湘東區常務副區長劉樂維告訴記者,積極探索市場機制,推進多元投入,是湘東區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重點舉措之一。該區打破以往“各自為戰”的治理思路,湘東區政府與萍鄉市自然資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全域生態修復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堅持“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力量投資建設、資金封閉運行”的市場化模式,一體推進礦山修復、土地整治、植樹造林等工程,統籌礦山修復與后續資源利用、產業發展。
“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草則草、宜景則景,‘一礦一策’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萍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湘東分局局長謝磊華表示,針對全區廢棄礦山點多面廣、情況復雜的特點,他們根據歷史成因、資源稟賦和場地現狀等進行分級分類修復治理,如將冬瓜槽老礦區周邊交通條件較好、地塊相對集中、地形平坦的494畝土地整治開發為高標準農田;對全區42公里大小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將湘東鎮江口村周邊200余畝荒廢山嶺、濕地打造為人工濕地水生植物種植基地等。
為防止非法開采帶來二次破壞,湘東區公、檢、法、司、資規等部門聯合執法,對生態修復區域開展專項行動,項目區域內的所有施工車輛統一編號、登記造冊、統一管理,嚴禁外來工程車輛進入項目治理區域,并且在項目實施范圍內及周邊主要交通路口安裝人臉識別監控系統13組,實現視頻監測全覆蓋,取締非法盜采盜挖現場30余處。湘東區堅持以人為本、讓利于民,投入2.7億元實施荷堯、下埠、排上、臘市4個沉陷區居民避險搬遷項目,惠及周邊居民863戶、3238人。此外,將修復改良后的農田、林地和水域移交屬地鄉鎮、村集體進行經營管理,引進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預計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300余萬元。
“廢棄礦山全域生態修復全部完成后,將整合區域資源,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區、新能源主題公園、礦山主題公園等,引入新型業態,實現農光互補、農旅融合和鄉村振興,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湘東區委書記何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