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北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履行“兩統一”職責,充分認識開展生態修復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積極推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將全市123處廢棄采石場劃分40個修復區,用三年時間全部完成40個修復區的修復、驗收,總投資約6.64億元,治理總面積767.47公頃。通過廢棄采石宕口治理,昔日殘破山體變為設施完備的景區公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面貌煥然一新。通過廢棄采石宕口修復,昔日殘破山體的地形地貌、景觀植被得以修復,消除了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打造多層次植被體系。通過廢棄采石宕口修復,產生可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如烈山區十里長山中南部廢棄采石場群,采取工礦廢棄地復墾掛鉤治理,增加耕地面積20.3261公頃,作為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直接用于城鄉建設,按每畝30萬元計算,可產生9146.745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推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形成“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等一系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模式,累計投入資金150多億元,綜合治理修復沉陷地20.8萬畝。通過治理綠金湖、南湖、碳谷湖、乾隆湖、相湖、朔西湖等中心湖帶建設,優化區域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高效、科學。探索總結出城市社區型、依鎮建村型、礦村結合型、中心集聚型四種搬遷模式,破解了沉陷區村莊搬遷安置難題。
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堅持礦業開采與環境保護并重,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根據《淮北市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2020—2025年)》,我市綠色礦山建設單位積極開展節能降耗、節能減排工作,節能降耗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標準。開展我市綠色礦山建設“回頭看”抽查工作,督促已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的9家礦山按照建設標準和要求開展自查,提交自查報告,隨機抽取4家礦山(楊柳煤礦、劉樓銅鐵(金)礦、界溝煤礦、恒源煤礦)開展實地督導,加強動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