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蘇北地區的非法采砂屢禁不絕,嚴重破壞河湖的生態系統。以地跨徐州、宿遷兩市的駱馬湖為例,在全面禁采前,湖域水面采砂泵船近千艘,年開采量近億噸,直接涉砂經營人員超萬人。大量采砂船無序私挖濫采,導致湖水持續惡化,采砂區湖底荒漠化,堤岸坍塌,多座島嶼消失,對防洪、供水、航運和生態環境都帶來嚴重不利影響。

整治前駱馬湖區采砂大泵船只集中停靠的情景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遏制非法采砂,蘇北各市(縣)及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禁止在駱馬湖水域非法采砂的通告》,駱馬湖水域全面禁止采砂。通過出重拳、下狠手,抓獲犯罪嫌疑人110名,查處涉嫌職務犯罪人員13人。從打擊非法采砂到全面禁采,從集中停靠到全面拆解非法采砂泵船,駱馬湖逐漸重現往日碧波蕩漾、水清魚肥、候鳥回歸的喜人景象。

駱馬湖區折疊泵在窯灣鎮二灣正林船廠拆解的情況
然而,湖砂禁采后,巨大的用砂缺口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市場供應驟減導致價格暴漲,以前百十元一車的黃砂居然漲到兩角每斤。在更大利潤的驅使下,盜采由河湖水里轉移到地面,非法采砂加工開始侵占耕地資源,尤其是蘇魯兩省交界地帶,存在大量“插花地”,一些盜采團伙利用交界地段地界不清、難以監管等特點,鋌而走險毀田盜采,違規開設洗砂廠。

采砂船只清理整頓后駱馬湖區新沂市飲用水源地一角
“小散亂”毀田盜采與非法占地洗砂問題交織,導致多處農用地傷痕累累,治砂禁采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面對剛性需求,切忌顧此失彼,疏堵結合才能標本兼治。根治非法采砂亂象,一方面,要堅決堵住“旁門”,在處理省域跨界等復雜問題時要加強執法聯合協作,避免單打獨斗,兩地之間信息互通要及時充分、建立長效聯動執法機制等,讓盜采團伙無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也要科學開辟“正門”,由地方政府成立采砂管理機構,統一組織領導、統一開采經營、統一規費征收、統一綜合執法、統一利益分配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實現從無序非法盜采向有序科學開采,促進砂石市場良性健康發展,避免惡性競爭和無序超量開采,緩解建設用砂供需矛盾。
同時,更要加大建筑垃圾再生砂石的推廣力度。近年來,伴隨著拆遷改造,水泥道路的更新,遍地的建筑垃圾成為污染防治攻堅“老大難”,如果只是單純的填埋處理,不僅浪費了資源,也破壞了生態環境。應堅持政策引導,將建筑垃圾再生砂石資源化利用,節約天然砂石的開采和使用,減少環境破壞和垃圾填埋占用土地,避免環境二次污染、保護耕地,真正做到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和大氣污染防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