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彭澤縣始終將綠色礦業理念與實踐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圍繞“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目標要求,按照環保化、園林化、工藝化、數智化、和諧化“五化”協同模式,大力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推動礦山轉型升級,轉變礦業發展方式,推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截至目前,縣域各礦山累計投入資金4.5億元,成功創建江西省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3家、省級綠色礦山1家。綠色礦山建設位列全省第一梯隊,創建經驗在全省推廣復制。
“循環”+“延伸”,經濟效益實現“節約高效”。堅持把發展礦區循環經濟作為實現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以綠色開發綜合利用、科技創新數字管理為途徑,加強開采后碎礦、選礦、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壓榨”礦產最大值,“延伸”礦業附加值,為礦區及周邊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例如:引導礦山對排土場的雜土石根據不同成分的比例,按照“粗料篩選回收、骨料精深加工、雜土造地復墾”要求,實施綜合利用,礦山選礦廢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1%,礦山固體廢棄物處置率達到100%,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礦山中處于領先水平;建立礦山生產全過程能耗核算體系,礦產資源采、選、治能耗及產品綜合能耗指標滿足清潔生產各項要求;對礦石骨料精深加工,以 “吃干榨凈”為要求,長峰實業投資建設了400萬噸高鈣石項目和石塑板加工項目,宏浩礦業、廣源礦業、南方水泥樂觀礦區等均新建了污水處理、干化壓濾生產線,不但實現廢水循環利用,還將廢料礦渣變為高料機制砂和石塑板新材料,實現“變廢為寶”,并與駐地及周邊建材龍頭企業合作,建立起完整的礦產建材產業鏈條,推動產品邁向中高端,提升價值鏈、拓寬效益鏈。一方面,通過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礦山開采回收率、采礦貧化率及選礦回收率均高于國家規定指標要求,不僅減少了資源儲量的消耗,還大大降低了開采成本,實現了資源效能最佳化,企業利潤不降反增,建成后全縣礦山企業營收由原來的8.3億元增加至24.5億元,每年納稅超過3億元,且逐年有遞增。另一方面,通過發展綠色礦業、延伸產業鏈條,不僅解決和拓寬了駐地人員就業渠道,更為縣域礦業和建材產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礦山實現了從過去“賣資源”到現在“賣產品”的根本性轉變。


“治標”+“治本”,生態效益顯現“環境友好”。堅持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以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礦區環境修復治理為抓手,引導礦企持續加大環保整治投入,一體推進“標”“本”兼治,極力打造“環境友好”礦區。“治標”方面,從影響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的粉塵、廢水、噪聲、固廢堆放、爆破震動、生活垃圾、運輸車輛路面潑灑揚塵等“七害”問題入手,按照道路連接線硬化率、礦區路面硬化率、設備初步封閉率、料場初步封閉率、設備噴淋裝備率、車輛立體噴淋裝備率和過濾設施建設率等“7個100%”和建設一塊試驗田、一片果園、一個公園、一個生態停車場、一個生態公廁、一個環保加油站、一個規范修理廠等“七個一”項目建設要求,全面夯實環境保護和礦容礦貌基礎。同時,采取“一礦一策”,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景則景、宜水則水、宜果則果、宜建則建“六宜”原則,結合植草種樹的合理性、高低種植的層次性、不同季節的景觀性“三性兼顧”方式,深度推進礦景融合,全面打造園林化礦山,見縫插針擴大綠化范圍,礦區可綠化覆蓋率達到100%。“治本”方面,圍繞“環保化開采、清潔化加工、無塵化運輸”目標,引導企業全面實施設備、工藝、產品的換代升級改造,及時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藝和設備,徹底改變以往礦山粗放式的生產管理模式。例如:在礦山開采作業中,配有專用捕塵裝置,及時降低粉塵排放濃度;在礦石加工環境中,配備專用除塵設備,及時對揚塵點進行收塵處理;在礦產品運輸過程中,增設噴淋系統,及時進行抑塵處理,努力使生態環境破壞降到最低。同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礦山車輛公路運輸過程中帶來的粉塵污染、道路潑灑、交通安全等一系列問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真正實現綠色生態運輸,積極引導鼓勵礦山企業和社會資本自投和參與礦山運輸廊道建設。其中,長峰實業自行投資13億元建成的一條長達24.5公里的全封閉式環保管狀廊道輸送線已投入運營,另外兩條礦山專用廊道已批復立項,正在籌建。通過綠植凈化、園林打造、密閉除塵、濕式作業、廊道運輸等措施,礦區及周邊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礦山痛點問題得到根治;礦山“掛白”山體重披“綠裝”,壓損“棄地”蛻變“公園”,昔日礦區塵土飛揚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如今被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取而代之,為礦山后續“閉坑”能及時“還景于民、還耕于民、還林于民、還利于民”提供了有力保證。


“規范”+“責任”,社會效益呈現“礦地和諧”。堅持把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要求和安全規范生產及履行社會責任融合起來,通過安全規范生產提升企業形象,將礦業開發收益積極回報社會,努力構建“礦地和諧”氛圍。在安全規范生產方面,引導企業借助科技手段管礦治礦。通過“三維建模”“三維配礦”“在線監控”和“在線監測”等措施,對礦山管理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管控,對礦區地面變形、地壓變化、邊坡穩定、次生地質災害等礦山地質環境實施自動監控,對采礦配套工業場地的粉塵、噪聲、廢水、氣象等環境要素實施全時段動態監測,對運輸車輛和駕駛員實施無死角在線監控,為合法科學開采、生產、運輸及時提供精準依據和服務。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引導企業“建礦一處,造福一方”。通過豐富職工物質、體育、文化生活,建立企業職工收入隨企業業績同步增長機制,企業職工滿意度達到94.7%;通過企業在參與駐地教育、醫療、交通、生活等方面提供支持,不斷提高駐地群眾生活質量,當地群眾滿意度達到93.5%;通過幫助地方群眾解決就業問題,支持地方公益事業,協助地方新農村和鄉村振興建設等民生事業,不斷提高社會公眾認可度,走出了一條與周邊群眾和諧共生、共同富裕的道路。例如:在抗洪搶險和疫情防控中礦山企業累計捐贈資金物資3000余萬元;出資5000萬元重修了鄉村公路;出資800萬元助力當地新農村和鄉村振興建設等等。另外,成立彭澤縣礦業協會,出資200萬元設立了醫療救助基金,并在每逢節日期間組織到駐地低保戶、敬老院、福利院等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彭澤縣自然資源局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