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蕎麥仁出口突破7000噸!”天津三和蕎食品有限公司的李經理與天津寶坻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交流蕎麥仁出口貿易時,抑制不住興奮之情。
成立于2010年的天津三和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和蕎食品公司”),是天津市寶坻區一家專業從事蕎麥仁加工及出口的現代化規模企業,年生產能力達1萬噸。
“回想企業通過備案,取得出口資格兩年來,從首批出口100噸,到2015年前11個月出口超過7000噸,特別是與去年相比有這么大的提升,寶坻局幫了大忙!”李經理感慨道。
據統計,該企業2015年前11個月已累計出口7143噸,超過天津地區蕎麥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創匯538.75萬美元,與2014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29.99%和55.87%。
排憂解難
2013年10月,寶坻局里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原來是三和蕎食品公司為產品出口咨詢相關事宜:企業即將出口一批蕎麥仁卻沒有取得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寶坻局了解情況后,主動上門幫扶,成立小組,排憂解難。
三和蕎食品公司成立之初并未按照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標準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小組成員通過梳理文件查找問題,并且蹲點加工車間,仔細研究加工的每一個環節,明晰蕎麥仁的加工工藝與流程。理論聯系實際,幫扶小組及時指導企業建立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文件,并且進一步完善衛生標準操作程序(SSOP)和企業良好生產規范管理程序。
在企業自檢和溯源方面,幫助企業建立完備的原輔料購買檢驗記錄,完善合格供應商制度,及時搜集進口國關于蕎麥仁的相關標準與要求,制定檢測表單,將企業產品送往檢測中心檢驗。
從工藝流程到標簽制作,從項目檢測到文件梳理,經過7個日夜的連續幫扶工作,三和蕎食品公司順利通過了天津檢驗檢疫局專家組的考核與驗收,獲得了出口“通行證”,首批出口日本的100噸蕎麥仁也順利通關。
把控源頭
從源頭控制到產品加工,從工藝改造到品質檢測,寶坻局始終以質量提升為根本目的,將幫扶寓于監管之中,為企業提質增效升級添薪助力。
三和蕎食品公司年生產能力能達到1萬噸,然而受本地無種植基地所限,其原料主要從內蒙古、陜西等地收購。
為了對產品實施溯源管理,寶坻局召開農產品出口專題會議,結合2015年初質檢總局和天津局制定的農業“走出去”專項調研計劃,成立調研小組,深入原料產區了解蕎麥生長條件與生長習性,通過源頭調研把控產品質量安全。調研小組與當地種植戶溝通作物生長狀況,了解用藥管理等情況,并且匯總調研數據,提出藥物防控可行性建議,反饋至出口企業和種植戶。另一方面,調研小組指導企業完善原料來源與產品生產記錄,建立溯源標記,使每一批產品都能溯本清源。
“每一次調研都能有所收獲”,調研小組先后采集蕎麥原料10余份送往檢測中心進行相關項目檢測,并及時反饋給出口企業,真正做到源頭把控。
走進蕎麥分篩車間,可以看到一排排振動篩分機以及一道道去石、去雜、除塵、磁選等工序設備,新鮮的蕎麥米自動色選打包,整個倉庫一堆堆一垛垛包裝好的蕎麥仁看起來甚為壯觀。
“這在設備改造之前是沒法想象的。”李經理感慨道,“這離不開寶坻局的鼎力相助。”
李經理口中所言的設備改造正是寶坻局幫扶企業的關鍵點。原來,寶坻局工作人員在監管過程中發現,蕎麥仁的加工沒有專業設備,企業只是借助稻米加工機器進行加工,而這會因兩者之間不同的粒型與質地導致浪費。寶坻局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與企業負責人溝通,該局品質實驗室發揮技術與人才優勢,幫助企業探索解決分篩分級系統的難題。實驗人員分析蕎麥仁水分與去殼率之間的關系,終于摸索出最佳的設備參數。
擴大出口
通過原料品質控制與生產工藝的風險分析,能有效幫助企業提升產品的質量。幫助企業及時了解進口國的政策與要求,以及增強企業自檢程序,是寶坻局升級服務助推產品擴大出口的著力點。
三和蕎食品公司出口日本的蕎麥仁每年能達到6000噸,而日本厚生省對農產品農殘項目與黃曲霉毒素有嚴格的限量要求,如何幫助企業規避風險,是寶坻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寶坻局不僅隨時將進口國最新的政策與要求及時告知企業,還組織人員搜集企業近兩年原料及產品相關項目的檢測報告,分析其中的相關性,制定相關產品敏感項目檢測表單。
“企業的自檢自控是長久性、持續性的,我們必須隨時關注,隨時為企業答疑解惑。”寶坻局局長盧學東要求。
針對企業實驗室條件有限及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寶坻局先后多次組織企業負責人與實驗室人員開展包括水分、雜質、破碎粒等基礎項目的自檢培訓。同時,建立“一室一策”制度,將各檢測規程“固定到網上”,利用寶坻局微信公眾號與檢企微信群,及時發布相關信息,解答相關實驗操作問題。信息的交流不僅能使企業及時明白相關信息,更可以幫助寶坻局工作人員及時了解企業所需所疑。檢驗檢疫人員再隨時利用微信等平臺溝通,通過信息支持助推企業擴大產品出口。
精準服務不止步。寶坻局助推小小的雜糧闖入了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