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一帶一路”與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休戚相關,這對政府、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無論從人口總量還是經濟總量上來說,都孕育著巨大商機。首先,“一帶一路”將極大拉動建材行業需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為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多數處于經濟發展上升期,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因此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著眼點。以中國交建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的工程量為例,其在“一帶一路”沿線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橋梁、95個深水泊位、10座機場,都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作支撐。其次,在拆建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成為很多國家在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根據我國廢棄物資源化國家工程中心測算,每拆除1平方米的舊建筑,將產生0.8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中國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等設施建筑相對滯后,很多原有建筑需要翻新重建,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且難以處置。一方面,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拆除舊建筑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加以解決,這一矛盾只會會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而越來越大。而建筑垃圾資源化既可以消納掉建筑垃圾,又可以將這些建筑垃圾進行再生處置,為建設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這就為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但由于行業標準、管理體制上的缺陷,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仍待規范。
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場的驅動下,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漸入佳境。放眼全國,一批專業從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企業應運而生。然而,相比發達國家平均90%以上的資源化率,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不到5%,行業標準、管理體制、市場認可度仍待提升。行業標準待完善。為規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國家、地方政府都陸續出臺相關標準規范,對建筑垃圾的收集、運輸、轉用、利用、填埋等各個環節的設計和管理做出了規定。但行業內仍然缺乏直接針對再生建筑材料的標準,尚未形成有關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標準體系。管理體制缺位。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在地方上涉及住建、城管、發改、財政、環保、規劃、土地等多個部門,且各城市的主管部門不一、多頭管理問題突出,缺少有效的管理協調體系。此外,我國對于建筑垃圾當前發展出現的問題,普遍存在可執行性不強、處理處罰力度不夠等缺陷,對建筑垃圾的管理仍處于較為模糊和粗放的水平。市場認可度低。由于缺乏法律規定和政策激勵,生產成本較高,大量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吃不飽”,同時大部分建筑垃圾處理企業裝備落后、技術不足,市場“不買賬”。除了正規建筑垃圾填埋消納場的低價競爭外,市場上還存在一些非法處置點:一邊盜采砂石低價銷售,一邊低價填埋建筑垃圾,在兩個環節非法惡性競爭。建筑垃圾資源化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不規范處理、資源化利用比例低、市場矛盾問題凸出等問題。“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對于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政府和企業應積極調研沿線相關國家建筑垃圾產量、需求等相關情況,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完善行業標準,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