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我國煤炭產能規模達57億噸,而產量為37億噸,產能過剩20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65%。
2、根據2015年產量測算,我國三大產煤重省煤炭行業產能利用率均低于正常水平(80%),其中山西省僅為62%,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及陜西省產能利用率則分別為68%和75%。
3、截至9月21日,全國公告生產礦井個數5,747處,原產能總計36.6億噸,按照276天核減后產能總計30.7億噸,由減量化生產控制的產能為5.9億噸。其中三大產煤地區山西、內蒙古及陜西分別貢獻產能總縮減的26%、22%和10%。
4、按企業性質來分,央企限產可實現減量1.4億噸/年。據國家煤礦安監局,我國14家央企擁有煤礦209處,司法部直屬煤礦管理局擁有煤礦1處。其中,央企煤礦原設計產能合計8.46億噸,按照276個工作日重新核定后,產能減少1.35億噸至7.1億噸。其中神華集團和中煤集團產能分別減少6,897萬噸和2,104萬噸,分別占比央企產能總縮減額的51%和15.6%。
5、按煤種來分,三大焦煤主產地限產將減量超1億噸/年。根據數據統計,2015年我國煉焦煤產能16.74億噸,其中生產礦井產能12億噸。山西為我國最重要的煉焦煤主產地,總產能達5.9億噸,在產礦井產能3.7億噸(占比全國的31%)。其次為山東和安徽省,在產產能分別占比全國的13%和10%。
以主要省份的煉焦煤在產產能測算,276天工作日制度實施后山西,山東及安徽省合計產能縮減超1億噸,占比2015全年煉焦原煤產量的8.4%。
6、今年4月以來,276天限產制度使得全國產量大幅收縮,至9月累計降幅達到10.5%。其中我國三大產煤重地山西、內蒙古及陜西省煤炭產量分部同比下滑16.1%、10.7%和3.8%。
7、雖然煤炭的消費量依然在下滑,由于其降幅不及產量下滑的速度,供給缺口不斷擴大,庫存持續走低,推動價格快速上漲。截至11月3日,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年內累計上漲90%至697元/噸,柳林4號焦煤年內累計上漲151%至1,380元/噸。
8、四季度產能釋放主體增加至三大類:a)中國煤炭工業賢惠評定的先進產能煤礦(74座);b)國家煤礦安監局公布的2015年度一級安全質量標注化煤礦(789座);c)各地向中國煤炭工業系會申報的安全高效煤礦(640座)。考慮到煤種實際需求和特定用戶運距限制,以上三類主體難以有效承擔產能調節任務的,部分產煤地區可從2015年二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煤礦中再擇優確定少數煤礦,經備案后,納入產能調節的企業范圍。符合上述條件的煤礦,可以2016/10/01~12/31按照市場需求情況在276至330個工作日之間釋放產能,沒有參與產能釋放的煤礦仍需嚴格執行276天限產制度。
9、一級安全煤礦產能合計占比全國在產產能近50%。根據國家安監局公布的名單,獲批2015年度一級安全煤礦共789座,占比全國生產煤礦數的13.7%;合計煤炭產能約18.3億噸,占比全國在產煤炭產能的近50%;其中涉及焦煤產能3.5-3.8億噸,占比全國在產焦煤產能的30%。
10、一級安全煤礦四季度可貢獻增量>7,000萬噸,其中焦煤增量約1,400萬噸。若恢復至330個工作日下,四季度789座一級安全煤礦可生產煤炭4.6億噸(占比去年四季度產量的47%),較原276個工作日則可實現增產7,320萬噸,日均增產量88.7萬噸。其中四季度焦煤增產量約為1,440萬噸,日均增產量17.5萬噸。
11、未批先建的可投產煤礦1.3億噸。2015年底我國在建煤礦產能達15億噸,其中違法違規產能8億噸。違法違規建設中有2億噸已達到建成投產,其中未經核準擅自開工的建成投產煤礦約1.3億噸。由于在建煤礦多為規模大、效率高、成本低的煤礦,能夠快速投產釋放增量的1.3億噸煤礦,成為此次在建礦井減量置換的首要目標。根據《減量置換細則》,“十三五”去產能計劃外的關閉退出煤礦占比總置換產能需≥50%,計劃內煤礦可按一定置換比例(30%~50%)用于產能置換。
12、地方政府去產能計劃總額>2016年國家目標。據發改委公布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9月,全國25個產煤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并送報實施方案,共計煤炭產能淘汰8.2億噸左右,涉及職工150萬人。而2016年各省市去產能計劃合計約2.9億噸,超過國家規劃的2.5億噸。其中今年貢獻最大的三大省份為貴州、山西以及河南省,合計占比今年去產能計劃總額的23.6%。
13、今年關閉退出煤礦中僅有5%為正常生產礦井。2016年計劃關閉退出的煤礦中,既有因資源和市場原因已經停產、停建、緩建的非生產礦井,也有證照齊全的生產礦井,比例基本為1:1。然而在生產礦井中,約有90%因資源枯竭、或持續虧損等原因早已停產,并未貢獻煤炭產量。僅有10%左右為在產礦井,退出關閉主要是因為規模不符合國家要求,或者資源面臨枯竭未來不具備提升潛力。總體來看,2016年各省市計劃退出的2.9億噸煤礦產能中,實際可以貢獻產量的礦井產能不足1,500萬噸,對市場供給影響有限。
14、關閉退出煤礦中,39%為煉焦煤產能。分煤種來看,2016年退出的煤炭產能中,煉焦煤產能超1.1億噸(占比約39%),其中涉及焦煤、肥煤退出3,600萬噸;非焦煤產能退出中,涉及無煙煤產能約9,040萬噸,主要集中于云貴川等省市的退出煤礦中。
15、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走低。2011年到2015年間,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由26%快速回落至-14%。2016年以來投資增速大幅下探,截至9月,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下跌26%。
16、煉焦煤資源相對稀缺,山西省占比過半。我國已探明煉焦煤資源量2,803.6億噸,占比世界煉焦煤資源量的13%,是我國煤炭資源中的稀缺品種(占煤炭總儲量的26.6%)。主要集中于華北、華東地區。其中,山西占全國煉焦煤資源55.4%,其次為安徽/山東/貴州/黑龍江,分別占比全國7.1%/6.7%/3.6%/3.4%。品種齊全但焦煤,肥煤稀缺。我國煉焦煤查明資源儲量中,主要為氣煤(包括1/3焦煤),而焦煤和肥煤僅占比23%和13%。另外,我國煉焦用煤硫份普遍偏高,硫分<1%的優質煉焦用煤較為稀缺。因此,資源狀況決定了長期以來我國優質煉焦煤處于短缺局面。
17、我國煉焦煤進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及蒙古,2015年分別占比53%和29%。根據中澳自由貿易協定,2016年1月1日起,進口澳大利亞煉焦煤關稅從3%下降至零關稅,對于交通便利及沿海地區的焦化企業、鋼廠吸引力增加。受國內限產影響,1-9月煉焦煤進口同比上升19.6%。然而9月日本、歐洲、印度等國接貨積極進一步推升國際煤價,進口煉焦煤價格暴漲,已較國內煤價出現倒掛。貿易商多持謹慎態度,港口成交量較少,9月進口煉焦煤環比下降14%??偨Y來看,目前焦煤進口量僅占總需求(消費量+出口量)不足11%,對整體供需結構影響相對有限。
18、預計行業盈利將繼續環比改善。截至2016年8月煤炭行業毛利率/稅前利潤率分別為16.0%/1.6%,噸煤凈利為8.3元,盈利環比顯著改善。2015年煤炭行業虧損企業個數占比32%,截至2016年8月繼續上升至33.2%。主要是由于雖然煤價上漲支撐煤企在三季度實現盈利,然而絕大多數煤礦仍處于累計虧損狀態,完全彌補前幾年巨大虧損尚需時日??紤]到冬季為傳統用煤旺季,先進礦井增量釋放不及預期,四季度煤價仍有上漲動力。
19、我國煤礦中小規模居多,產能小而分散。目前,我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6,850家,煤礦1.08萬處。其中,小煤礦7,000多處,產量占比不到20%;9萬噸/年以下煤礦個數超5,400處,占比全國煤礦數的50%。美國自2013年起,平均單井規模超過百萬噸,約為中國的2倍。然而剔除5,400處9萬噸/噸產能煤礦對平均數的影響后,我國單井規??蛇_到97萬噸,接近美國水平。
20、民營煤炭企業勞動生產率遠超國企。我國老牌煤炭企業以國有企業居多,人力負擔嚴峻,其中龍煤集團2014年人均產煤量僅為184噸,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而行業龍頭神華集團人均產煤量為1,821噸。值得注意的是,對比之下以內蒙古地區為代表的五大民營煤炭企業勞動生產率則遠高于國企。
21、行業整體人均產煤量仍然偏低。2015年我國人均產煤量約為835噸,而美國人均產煤量則為12,006噸。整個行業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差距顯著,效率亟待整合提高。
22、2016年1-9月,全國煤炭累計產量同比下滑10.5%,隨著四季度先進高效礦井逐步恢復至330天生產,預測全年產量將同比減少約8.5%。預計2017年,煤炭消耗量受電力行業疲弱影響,火電耗煤預計同比減少3.5%,全年煤炭消費量同比下跌3.0%。預測2017年秦皇島動力煤(5,500大卡)全年均價為500元/噸,較今年均價小幅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