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等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礦冶總院榮獲2項國家科技獎。其中,由礦冶總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蔣開喜主持完成的“復雜難處理資源可控加壓浸出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礦冶總院參加完成的“露天轉地下高效轉型建設大型數字化地下金屬礦山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復雜難處理資源可控加壓浸出技術”項目聚焦有色金屬資源保障、產業升級和清潔生產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銅、鋅、鉬、鎳等復雜物料及含砷劇毒危廢,成功發明了復雜難處理資源可控加壓浸出技術,提出了以“最小化學反應量原理”構建新的可控加壓浸出技術的總體思路,在工藝技術創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團隊經過30多年的基礎理論、新技術和工程化應用三個層面的系統研究,闡明了不同礦物和元素在加壓浸出過程的遷移規律和作用機理,構建了新的反應體系和過程調控機制,實現了加壓浸出安全、清潔、高效、低耗,在銅、鋅、鎳、鉬、砷等復雜難處理資源上實現了大規模應用。該項目主要技術發明均為國內外首創,6項核心技術均經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鑒定,4項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發明的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江銅集團、金川公司、秘魯Toromocho、菲律賓TVI等大型礦業公司,涉及銅、鋅、鎳、鉬等多個領域,近三年累計新增銷售收入28.1億元,利潤7.8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該發明代表著加壓浸出技術的發展方向,顯著提升了加壓浸出技術競爭力,擴大了加壓浸出應用范圍,對有色金屬行業科技進步、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我院蔣開喜、王海北、劉三平、王玉芳、張邦勝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
“露天轉地下高效轉型建設大型數字化地下金屬礦山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由北京科技大學牽頭,我院參加合作完成。該項目針對我國露天轉地下開采礦山生產環節多,復雜多變的地壓破壞和災害等難點問題,將現代化數字化與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實現了企業技術開發模式轉型。項目提出了露天轉地下一體化開拓系統和回采工藝;建立了金屬礦露天轉地下開采地壓控制理論;建成了開采設計、生產、控制、安全、信息等五大系統平臺;研發了采礦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創建了基于GIS數據庫及空間分析技術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對全國一大批金屬礦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和推廣應用前景。我院礦山院礦山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何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