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1月份開始,崇川區采取居民家中和臨街店面二次裝潢垃圾統一免費清運的模式,雖說面上杜絕了農用三輪車亂運亂倒的違法現象,但面廣量大的建筑垃圾卻一時間無處可去,只得見縫插針地堆在一些尚未開發利用的空地上。崇川區渣土管理中心主任羅俊彥認為這是目前所能采取的最佳方案:“你家里裝修產生的是這么多量,到臨時堆放點是這么多量,然后還有集中處置場是這么多量,就是越來越大的概念,就是一級二級三級,這么個處理程序。這個最大的量現在堆在哪里,在我們三號橋那個地方。這個垃圾最后再組織車輛運到縣區統一填埋。”
圖為南通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中心的破碎篩分生產線
難道說建筑垃圾無法焚燒,填埋就是唯一的消納辦法了嗎?顯然不是,其實在國外及我國先進地區,建筑垃圾不僅不是垃圾,反倒是人見人愛的寶貝,經過深加工,它能成為各式各樣的再生建材。那么,在南通市區建筑垃圾即將形成圍城之勢的當下,我市類似的資源化處置體系何時才能形成?本周,記者探訪了位于港閘陳橋的南通天德建筑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這里是按照BOT協議建設運營的全市首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中心項目,所謂BOT也就是政府免費提供土地,企業進行設備和基建投入,運營15年后交由政府管理。
處置中心目前仍在建設階段,在工地上,記者看到100畝的空地上兩座標準化廠房已拔地而起。南通天德建筑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圣慶介紹:這一項目預計投資1.1億元,目前一期工程中的初級破碎和二級破碎車間已具備生產條件,微粉車間正進行設備安裝。周圣慶帶領記者來到車間,現場介紹建筑垃圾進場后的第一道流程,即去除鋼筋及大塊生活垃圾:“前期有鋼筋擠壓破碎機,鋼筋上的混凝土擠碎,脫離以后用皮帶機運送到專門的除鐵器。下一步工序采取的是圓筒塞,生活垃圾破碎不了,直徑是超過130毫米的,可以分離出來。完成以后把分解的料進行一個車間內的儲存。”
這時的建筑垃圾已基本是直徑130毫米以下的石塊了,它們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初級骨料。但這些骨料仍舊大小不一,且仍含有雜質,再生利用的價值不高。周圣慶介紹:這時就需要進入技術含量較高的二級破碎流程了。首先是利用反擊破技術,將初級骨料變為直徑約為30毫米的石子,之后利用一套叫做干法去泥篩分樓的設備,對建筑垃圾中含有的渣土進行徹底清除,再使用風道分選機和紅外線檢測儀將殘余的小塊生活垃圾吹出。這時的建筑垃圾就變成了純度在99%左右的砂石料了。
據了解,目前大號骨料石子的市場價在90元左右一噸,而這里“變廢為寶”生產出的骨料售價僅有一半,且強度相差無幾。周圣慶告訴記者:其實到這一步,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還遠未結束:“三號車間現在正在緊張的安裝中,最主要的一套設備叫椎槍式磨機,是通過石頭與石頭間的擠壓,最終碾成粉末,代替商品混凝灰,市場好的時候可以賣到100塊一噸。”
目前,資源化處置中心的一期工程已接近尾聲,預計本月底、下月初可實現全線投產。一期投產后,二期工程建設也將緊隨其后,建成后主要用于加工更高附加值的行道磚和水利護坡磚,整體投產后,預計年處理建筑垃圾量可達100萬噸以上。但是,周圣慶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因為目前市區拆遷方法和建筑垃圾收運體系還不盡合理,會摻雜不少生活垃圾和渣土,而按照目前的設備和工藝,僅可處置雜質率在5%以下的建筑垃圾,因此周圣慶希望政府可以調整現有的收運模式。為了保證建筑垃圾得到有效的處置,他們還是建議市政府成立專門的收運隊伍,如果在可行的情況下,他們南通天德也可以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從源頭上進行垃圾的分類和運輸,直接有效地送到我們垃圾處置中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