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3年開采史的山東能源淄礦集團許廠煤礦,隨著礦井服務年限的延長和城市建設壓煤量的不斷增加,進入了“未老先衰”的尷尬境地。該公司投資1.2億元引進了膏體充填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有資源不能采的問題,安全置換出建筑物下煤炭2000多萬噸,礦井服務年限將延長15年以上。
“科技創新是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也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7月5日,許廠煤礦礦長張玉軍介紹說。近年來,他們積極推進技術創新發展一體化建設,構建起以總工程師為核心的工程技術人員降本增效技術支撐體系,將科技降本提效理念融入生產每一個環節,構建起科技降本長效機制,不斷探索企業高效發展路子。
許廠煤礦在實施膏體充填項目時,為最大限度地消化煤矸石,探索用洗矸粉碎后替代砂子和石子用作噴漿料原料,最終獲得了成功。經測定,各項參數均達到了噴漿技術要求,且噴漿回彈料由40%降到了12%,每立方噴漿料節省成本62元,全年可節省資金109萬元。
同時,針對粉煤灰價格持續攀高的現實,許廠煤礦積極尋求用新型材料替代粉煤灰作為膏體充填材料,自主研發了矸石膏體活化劑代替粉煤灰。他們通過在現場反復實驗取得了成功,工藝改革后每立方充填料節省成本9.7元,此舉每年可節省成本215萬元。
“在430采區設計上,我們通過分析地質資料,將兩個采區合并為一個采區,不僅減少了進尺,而且提高了煤炭回收率,不僅多回收煤炭6000噸,而且直接降本增收上千萬元。”張玉軍介紹。煤礦井下生產布局和開采方式的選擇是其安全高效生產的關鍵,許廠煤礦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通過挖掘技術潛力,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實現了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
許廠煤礦始終堅持實施“精煤戰略”,依靠技術創新不斷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不斷調整產品和資源回收率。前幾年,該公司投資5000余萬元引進了國際先進的重介旋流選煤新工藝,年生產精煤達到100萬噸以上,每年增加經濟效益近1億元。
該公司還投資1600萬元上了煤泥干燥系統,使每噸煤泥增加效益50元,并替代部分電煤供應量,減少了原煤發運量。
今年以來,許廠煤礦在生產現場斷層增多,煤價下滑、增支因素多的情況下,前5個月,材料費、電費、維修費綜合比預算卻減少396萬元。“我們不斷創新平臺、活躍機制,形成創新無處不在的良好氛圍,激活科技人員群體的活力,并提供資金、人才等支持,形成了科技降本的領先優勢。”張玉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