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縣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采用“綜合利用+工程修復+光伏發電+綠色種植”模式,對荷葉-太清礦區歷史遺留礦山進行綜合治理、系統修復,開辟了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踐新路徑,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價值轉化,達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一、引入社會資本。荷葉—太清礦區是南嶺山脈生態屏障和湘江支流耒水源頭,是桂陽縣煤炭主產區。經過多年無序開采,境內遍布廢棄煤矸石,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為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桂陽制定了歷史遺留礦山市場化修復實施方案、土石料利用方案等文件,將廢棄煤矸石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公開拍賣銷售。目前已引進南方石墨、湖南建工等企業參與生態修復。
二、資源化利用煤矸石。投入4000余萬元,建成煤矸石全自動加工生產線,每天可以深加工煤矸石1萬噸左右。成品可用于建筑砂石料、制磚和筑路等,產品遠銷粵港澳、長株潭等地區。一、二期完成礦山修復80公頃,資源化處理煤矸石600余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200萬元,上繳利稅約500萬元。
三、開展工程修復。煤矸石被綜合利用清理后,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產業規劃要求,根據每個圖斑礦山生態問題科學選擇修復模式,因地制宜實施地形地貌景觀修復工程、植被恢復、擋土墻工程、截排水溝工程和耕地修復等工程措施,增強礦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能力,修復礦區受損耕地,恢復植被和土地功能。目前礦區已修復耕地90畝,林地650畝。
四、發展光伏互補產業。在修復后的礦山土地上,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產業,綜合利用土地資源。投資1.4億元,開發光伏發電600畝,年發電量1886萬度,產生經濟效益1753萬元,給村組帶來租金收入18萬元,節約標煤754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803噸。同時,在光伏電板下種植玉竹等經濟作物或復墾為草地發展畜牧養殖業,打造“板上光伏發電,板下現代農業”共生共榮產業新生態。
五、推動綠色轉型。采取激勵措施,引導群眾在已修復的耕地和林地發展茶葉、獼猴桃、魔芋豆腐等特色產業。桂陽金仙生態開發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該礦區種植高山生態茶葉1200余畝,年產茶葉7噸以上,產值近1000萬元,帶動了當地百余名村民就業增收。該公司重視茶文化傳承,每年在茶園舉辦中華茶祖節金仙農業春茶開采主題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和茶客前來采茶、制茶、品茶和購茶。一個礦區,帶活了一地產業;一片茶葉,帶富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