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東莞產生生活垃圾約12000噸,有11300噸直接運送環保熱電廠處理,焚燒已能消化當天產生的95%的生活垃圾。隨著厚街環保熱電廠的技改增容,預計到2019年上半年,東莞可率先在全國、全省實現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

車間設備正在對垃圾進行分篩
而除了新增的生活垃圾,東莞還有39個垃圾填埋場正在清理整治。將存量垃圾變廢為寶,實現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這是目前東莞在常平鎮笑金坑生活垃圾填埋場所做的試點嘗試,尚屬全國領先,該項目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約120萬立方米存量垃圾的資源化處理再利用,相當于挖空并處理一座高50米,占地面積31600平方米的“垃圾山”。
未來,這種“分篩處理+無害化焚燒”垃圾處理方式將在東莞全市分批鋪開。
現場
日處理量達1200噸
“我們的處理車間是16小時不間斷工作的,工人不多,主要做些操控、收集、打包等工作。”在常平鎮笑金坑垃圾填埋場,試點企業廣東亨益環保技術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玲萍向記者介紹道。
記者看到,車間處于這座“垃圾山”的山腳下,上面則是一個10多年的垃圾堆砌的“山頭”,只有一條小路需乘車而上。斜坡小路上,有垃圾車進出,“山頭”里,三四臺大型挖掘機正在作業。
“我們剛剛來的時候,這個填埋場有50米高,就是這么挖,從上面挖完運送到下面車間分篩、環保處理。”該項目自2016年4月建設以來,張玲萍幾乎24小時都待在這。
“戴個口罩吧。”接過張玲萍遞過的口罩,記者走進了處理車間。據她介紹,治理垃圾有5個步驟,首先對垃圾堆體內部有毒有害氣體進行穩定化處置;經過挖掘、裝運,進入到大件破碎站;將一些大件垃圾進行破碎;再運輸至分選點;最后一步是分選物的環保處置。
在核心“分選”環節,記者看到有兩臺大型處理機,挖掘機不斷將垃圾傾倒在巨型的橙色“漏斗”中,傳輸帶旁,工人熟練地揀出不符合條件的廢棄物。機器另一頭,出來的垃圾就被分成四類:可燃物、骨料、細土和廢舊金屬。其中,可燃物類整齊被壓成近一人高方塊狀的垃圾衍生燃料,它們具有熱值高、易于運輸、燃燒排放環保等特點,可以廣泛應用于水泥制造、供熱工程和發電工程等領域。
這組設備日處理量達1200噸以上。2016年運營至今,已經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了55萬立方米存量垃圾,剩下約70萬立方米將在2018年年底全部清理完成。

挖掘機不停歇作業
亮點
分篩垃圾變廢為寶
一些垃圾填埋場實施簡易填埋,因沒有防滲措施,存量垃圾產生的滲濾液、沼氣容易對水體、土壤、空氣及周邊生態環境都造成嚴重破壞。
據常平鎮城管分局相關人員介紹,笑金坑填埋場存在10多年來,存量垃圾的滲濾液如果還不加以處理,流入周邊水域,后果將觸目驚心。
該項目的技術總顧問郭樹波介紹,引進的這套“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存量垃圾資源化利用綜合治理技術(HWR)”,實踐了一條“分篩處理+無害化焚燒”的存量垃圾處理路子。
“核心技術通過物理選、重力選、風選和磁選等分選方法,將填埋垃圾分選成可燃物、骨料、細土和廢舊金屬,可燃物占大部分,同時對可燃物進行破碎、壓縮捆扎,以符合下游處置企業處置要求。”郭樹波說。
也就是說,分選出來的可燃物是良好的替代燃料,骨料可作為新型環保建材的原料使用,同時可作為填埋場修復的回填基料。分選出的細土經過中性化處理,可作為腐殖土由園林種植研發單位作為底肥。分選出的舊金屬則可由有資質的企業回收。
這樣一來,垃圾可變廢為寶,這套技術獲得了國內外專利35項,在國內領先。
未來
實現全焚燒零填埋
常平鎮笑金坑生活垃圾填埋場開展的存量垃圾分篩項目是東莞探索存量垃圾環保處理的首次嘗試。
記者了解到,目前東莞在生活垃圾處理工作上于全國、全省遙遙領先,2019年上半年,東莞可率先在全國、全省實現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
東莞市城管局負責人透露,為徹底消除填埋場污染,市城管局局已會同市環保局梳理出另外38座沿江、沿河、沿庫的垃圾填埋場,計劃通過“分篩處理+無害化高溫焚燒”的技術路線,分兩批進行清理整治,相關內容已報請東莞市政府。目前,該局正根據市政府反饋意見組織相關單位對實施方案進行細化,計劃近期再報請市政府審議。